2018-12-11 11:08:50
上海鲁迅纪念馆召开“鲁迅与汉画”学术研讨会
随着《汉石墨韵——鲁迅与汉画像石拓片展》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艺苑的展出,9月15日上海鲁迅纪念馆召开了“鲁迅与汉画”学术研讨会。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北京、河南、山东、江苏、上海等地专家学者30余人。
“鲁迅与汉画”作为会议议题,为国内首次。汉画(汉代绘画、画像石、画像砖等)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真实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又在我国造型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典范之一。
在鲁迅的文化工作中,收集整理汉画像石(砖)拓片及相关资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从北京时期延续到上海时期。鲁迅认为汉画像,既能成为社会史、生活史的历史研究资料;同时又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 ,“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认为借此可以重整中华文化的精神和格局,他还曾计划整理出版汉画像集。
进一步研究鲁迅与汉画,既是继承和发扬鲁迅的文艺指导思想,更是实践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工作。由此,上海鲁迅纪念馆发起并联合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南阳市汉画馆共同举办“鲁迅与汉画学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国内馆的专业学者和博物馆人,通过更多视角的见解,共同呈现出更为真实、极其多元、对文化遗产有着特别关照的鲁迅,也力图从汉画所展现的社会生活、建筑营造、艺术审美、宇宙观念等诸多细节来探究汉代文化的内涵,汉画艺术的精髓。
研讨会上,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郑亚发表致辞,感谢与会的各方代表,并以北京鲁迅博物馆收藏的鲁迅藏汉画像“戴掾君石堂画像”和滕州馆收藏的“建鼓、乐舞”两件拓片做了对比分析,以小见大,谈到其传达出来的汉代刚健质朴、自信奔放、乐观向上的艺术气息及可以充分想象、自由表达的时代特质,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别具慧眼的鲁迅,让他对汉画像情有独钟。
在主题发言部分,来自河南省南阳市汉画像石艺术馆的凌皆兵馆长介绍了河南省南阳市汉画馆馆藏特色,南阳汉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最具典型地域特色的是天象与神话,目前已发现一百多幅,包括鲁迅先生收藏过的《苍龙星座》。(照片)
山东滕州市汉画像馆副馆长燕燕燕做了滕州汉画像石简述,滕州是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时期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并重点介绍了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新发现的墓群遗址滕州市南部官桥村南墓群的发现、发掘、保护及原址展示及滕州画像石的特征。(照片)
江苏省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馆长杨孝军介绍了徐州地区汉画像的特色,由于徐州是汉朝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汉王室有紧密联系,同时是南北朝文化交融之地,因此徐州汉画像石博采众长,高度发展,在技术和艺术上有独到之处。(照片)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近20篇,与会者从多个角度对“鲁迅与汉画”这一话题加以全面而深入地探讨。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还参观了由上海鲁迅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合办的《汉石墨韵——鲁迅与汉画像
石拓片展》。
“鲁迅与汉画”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因为南阳、滕州、徐州等各家汉画馆及北京鲁迅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的鼎力相助、群策群力,才有此次学术研讨和专题特展,期待更多的博物馆同行与鲁迅研究的同仁,可以依据各自的文物资源及学术资源,沿着鲁迅指引的方向,共同探究中国深沉宏大、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