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12.8厘米,横11.8厘米
馆藏二级文物
讲述人:研究室(信息中心)党员 邢 魁
这是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牺牲》,来自组画《战争》七幅之一,为馆藏二级文物。为悼念革命作家柔石的殉难,鲁迅选其刊登在1931年9月20日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刊号上,以此表达深沉的纪念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言抗议。
1928年11月,鲁迅与柔石等人一同创立文艺团体朝花社,编印《朝花旬刊》,出版“艺苑朝华”画集等,“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西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在工作生活往来中,鲁迅十分信任柔石,两人成为了莫逆之交。在鲁迅推荐下,柔石担任了《语丝》编辑,创作出《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优秀文学作品。
1931年2月7日,柔石、殷夫、冯铿、胡也频、李伟森五位“左联”青年作家和其他革命者共二十四人,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或活埋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得知噩耗的鲁迅悲痛万分,尤其是情同父子的柔石身中十弹,强烈的复杂情绪积压心头,悲愤无言。事件发生后,世界范围内的进步文艺家联名提出抗议,珂勒惠支署名其中。
当时,“左联”决定创刊《北斗》杂志,由丁玲负责。她希望《北斗》能登载插图,冯雪峰告诉她可以请鲁迅帮助。1931年7月,鲁迅接待两人的来访,并向他们特别推荐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牺牲》,答应为这张画写说明,以供稿给《北斗》创刊号。同年9月,为了纪念柔石等“左联”五烈士,《北斗》杂志创刊号刊登了木刻作品《牺牲》,这是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幅珂勒惠支版画。鲁迅为该画撰写说明,介绍珂勒惠支的生平和作品。
珂勒惠支在创作《牺牲》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她经历着失去两个幼子的痛苦,故将悲愤的情绪融入黑白木刻,用粗狂的线条和明暗的对比,刻画了一位母亲饱含着悲痛让儿子去做无谓的牺牲。鲁迅将《牺牲》的作品内涵与“左联”五烈士的斗争精神联系起来,表达对压迫者、黑暗社会的抗议与愤怒,对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深广的同情和爱。
《北斗》创刊号上的这幅鲁迅选取的黑白木刻《牺牲》,不仅用以纪念逝去的生命,更是展现了珂勒惠支木刻艺术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如他在此画的说明中写道:“这漂泛于她的艺术之上,如一种善的征兆。这使我们希望离开人间。然而这也是对于更新和更好的‘将来’的督促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