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 关于我们

首页   》   鲁迅知识


“拓”寻鲁迅在上海的“印”迹

鲁迅生命中最后近十年是在现今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附近度过的,这里留有鲁迅的多处印迹。上海鲁迅纪念馆推出“拓”寻鲁迅在上海的“印”迹,取材我馆馆藏版画、藏书票以及老照片,制作出八枚关于鲁迅在上海居住地、重要活动场所的橡皮章,“拓”寻鲁迅在上海生活、工作的“印”迹,让观众走近一个立体而真实的鲁迅,感悟鲁迅精神。……

查看详情


鲁迅与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903年,设第一个分馆于汉口。1907年印刷所、编译所宝山路新厦落成。1909年将编译所收藏古籍善本和参考书籍的图书馆定名为涵芬楼,后改名为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鲁迅一生接触的出版机构很多,商务印书馆是其中关系持续最长的一家。……

查看详情


新中国第一座人物类纪念馆的来时之路

1927年10月鲁迅定居上海,开始了他人生的辉煌十年,直至1936年10月19日,在位于上海大陆新村9号的寓所病逝。1951年,为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上海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人物类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

查看详情


“科普达人”鲁迅的自述

当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鲁迅时,就不能忽视他对科学普及的贡献。瞿秋白曾指出,“鲁迅很早就研究过自然科学和当时科学上的最高发展阶段。”……

查看详情




张炜:我注定会一生阅读鲁迅

张炜:我注定会一生阅读鲁迅 张炜是新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古船》和《九月寓言》曾带给文坛以巨大惊喜。作为山东籍作家,他和莫言一样,以史诗般的长篇巨制再现了故乡大地深处的历史。作为纯文学的坚守者,骨子里的理想主义者,他和张承志经常被评论界相提并论。但他显然又有自己的立足点。如果说更多的当代作家是在不断的质疑和反叛中前行,张炜则始终如一地守护着一种他认定的文化传统和秩……

查看详情


残雪为什么选择鲁迅?

残雪为什么选择鲁迅? 2005年一篇关于残雪的报道中,用了这样一个标题——“除了鲁迅,我并不同中国大师对话。” 残雪曾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叱咤文坛。她的小说有如梦魇般阴暗晦涩,却折射出中国社会荒诞怪异的现实,因此而受到日本及欧美评论界的关注。2015年6月,一个由九名作家组成的国际性评审团选出了2016年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最终的候选人。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是美国最享有声望的国……

查看详情


张爱玲与鲁迅的两篇译作

张爱玲与鲁迅的两篇译作 张爱玲后期的散文中,有一篇题目叫《谈吃与画饼充饥》,文中追忆她上中学前在俄国钢琴女教师家里见到的一种点心——包子,因此提到鲁迅翻译的两篇俄国小说,: 几年后我看鲁迅译的果戈理的《死魂灵》,书中大量收购已死农奴名额的骗子,走遍旧俄,到处受到士绅招待,吃当地特产的各种鱼馅包子。我看了直踢自己。鲁迅译的一篇1926年的短篇小说《包子》,写俄国革命后一个破落户……

查看详情


莫言:少年与《铸剑》

莫言:少年与《铸剑》 莫言自述大约七八岁时就开始读鲁迅了(即1960年代初),他说尽管那时很多字他都还不认识,却已经能够从《狂人日记》、《药》中感受到一种模糊的恐惧感,而这种感受又与当时饥饿乡村的印象重叠,给他以奇异的刺激。 他第二阶段读鲁迅是在青少年时代(推算起来那正是“文革”时期),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那些简单浅显的“红色经典”,鲁迅的小说让他感到深奥、难懂,却也神秘、诱……

查看详情


鲁迅知识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