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 网站无障碍 关于我们

首页   》   临展 | 公告


鎏金岁月,出版人生 ——赵家璧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 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行

2018-12-11 09:56:29


鎏金岁月,出版人生

——赵家璧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

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行

2018年11月20日,由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韬奋纪念馆(新闻出版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赵家璧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行。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长胡国强,原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徐保卫,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韬奋纪念馆领导,赵家璧家属代表赵修慧、赵修义、赵修礼,以及本市文物、博物馆、出版、学术、新闻等领域有关人士出席会议,共同缅怀赵家璧先生的业绩和风范。

赵家璧先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出版家、编辑家、翻译家。 1908年11月20日出生于上海松江。他早年自上海光华大学毕业,上世纪三十年代结识鲁迅、茅盾等著名作家,积极投身进步文化事业。先后任职良友、晨光等图书公司,主编了一系列大型丛书;建国后历任上海美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

赵家璧先生与鲁迅先生往来密切,积极接受鲁迅的指点,有过多次合作,他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请鲁迅先生担任编选,《良友文学丛书》收入《竖琴》等鲁迅编译的小说。他深刻理解、接受鲁迅的文学思想和精神滋养,在此后的人生和创作中积极体现鲁迅精神。

据《鲁迅日记》记载,1933年到1936年间,鲁迅致赵家璧书信达49封,现存45封;这些书信,记载了鲁迅与赵家璧的交往以及他们为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赵家璧将之精心装帧后捐献国家。(插入链接:馆藏精品 第七期|鲁迅致赵家璧信)

 

 

怀着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尊敬,赵家璧多年担任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他逝世后,家属遵其遗愿,将全部藏书、文稿、书信等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以设立“朝华文库”中的“赵家璧专库”,为传播鲁迅思想与精神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亲历者忆赵老

  座谈会上,几位与赵家璧先生有过亲身经历和往来的专家学者,谈了自己的亲历。

 

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从治学、近现代文学、文献研究角度谈了向赵老请益的经历。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张伟先生,谈了当年自己在徐家汇藏书楼,通过为赵老查询资料,进而得到赵老指教的经历。王锡荣先生回忆自己进入上海鲁迅纪念馆工作后得到赵老多方指导,就各种和鲁迅研究相关问题多次登门拜访赵老的经历,以及赵老对于自己藏书最终捐赠国家的拳拳之心。

研究者谈赵老

到会的赵家璧研究者分别谈了赵老在编辑、翻译、创作等方面的贡献。

台州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邵凯云谈赵家璧以民族担当精神来建构中国现代文艺编辑出版大厦,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谈了赵家璧对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推广做出的贡献 ,上海社科院图书馆文献部高明就赵家璧编辑的《中国学生》中的体育史料做了介详细绍。

 

家属忆父亲

在与会者交流发言中,家属代表赵家璧之子赵修义先生回忆父亲赵家璧说:

“他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做编辑非常重视作者、读者。我从小就有这样的印象,母亲亲自下厨做了好菜,必定是有作家朋友前来。

1973年的时候父亲被勒令回家休养,他对我说,人要活到80多岁,现在让回家休养,我不知道要做些什么。自己开玩笑说去要做翻译,但是他真心想做的事就是三个字‘卖旧货’。何谓“卖旧货”,我直到现在开始理解,老人家喜欢怀旧,喜欢整理自己过去的东西。他的三联书店出版的书《文坛故旧录》就是想要表达那些在他的编辑生涯中提携过、指导过、帮助过他的那些长辈,还有很多和他合作过的友人,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父亲编辑的那些本该长寿的好书,就会被封存在图书馆的角落里。他想用各种办法让这些先人的努力可以传播下去,为此花费了大量精力。

十年前,有学者认为父亲最有活力的两个时代分别是30年代的‘良友’和抗战胜利后的‘晨光’,但我认为是改革开放的20年,他‘卖旧货’、整理出版回忆录,才是他的鎏金岁月,如果地下有知,在今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他一定会说一句:‘改革开放真好,晚年遇上改革开放,我老夫有福了’。”

 

永远的纪念

 

会议上,由上海鲁迅纪念馆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出版的《上海鲁迅纪念馆藏品选》首发。该书选编二百余种馆藏,作精要介绍,尤其收入了鲁迅致赵家璧书信45通,鲁迅特有的碑意书法和精美的笺纸底纹花饰相得益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同时,上海鲁迅纪念馆监制了仿真珍藏本《鲁迅致赵家璧信札》,宣纸精印,按原样手工装裱为册页,在座谈会上敬赠给赵老四位子女,既是向赵老家属表达捐赠文物文献的感谢,也是一份永久的纪念。



侧栏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