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3 10:52:59
由上海鲁迅纪念馆、黄石市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天地一洪炉——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展览,于2023年11月7日至2024年1 月7 日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萌芽厅展出。
青铜时代(或称青铜文明),处于铜石并用时代之后,早于铁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青铜的出现,开创了一个光芒四射的辉煌时代,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青铜器诞生于文明之初,古人曾把它称为“金”或“吉金”,堪称远古时期的高科技产品。它们穿越时空而来,被我们视若珍宝,或神秘奇特,或瑰丽夺目。因其数量庞大,更因其承载的厚重历史,被我们当作“国之重器”。它们凝结上千年的积淀,而后又塑造并影响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更重要的是,以青铜文化为核心的夏商周,以青铜礼器为载体,在中原及周边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仰体系,即当时的中国。然而,我国整个青铜时代如此庞大数量的青铜器的铜原料从哪里来?矿石是怎么开采的?又是怎样将铜矿石冶炼成铜金属的呢?为解开这些秘密,展览详细展示了铜绿山古铜矿先秦时期的工业文明和青铜时代的辉煌成就,反映了我国古代先进的采冶技术,揭示了中国青铜文化的渊源和发展。黄石矿冶文化不仅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为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鲁迅先生在1902年曾就读于南京矿路学堂,较系统地学习过地质科学和采矿知识,还亲自采集了包含铜在内的很多矿物岩石标本。1903年,他撰写了关于地质学的论文《中国地质略论》,谈及铜矿在中国蕴藏年代之早及分布之广。本次展览我馆除展出刊载鲁迅《中国地质略论》的《浙江潮》外,还展出了鲁迅与顾琅合著的《中国矿产志》。本书包括“导言”和“本言”两部分,“导言”论述了中国地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言”介绍了中国18个省份的矿产情况,在中国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此书一出版就连印三版,清政府学部还将其列为中学堂参考书。
今年恰逢《中国地质略论》发表120周年,举办此展览亦有纪念鲁迅先生在中国地质方面的贡献之意。
重点图片介绍:
1. 《浙江潮》(第八期)
1903年,22岁的鲁迅撰写了关于地质学的论文《中国地质略论》,载于8月20日出版的《浙江潮》,署名索子。
2.《中国矿产志》
1905年至1906年鲁迅与顾琅合著。包括“导言”和“本言”两部分,“导言”论述了中国地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言”介绍了中国18个省份的矿产情况,在中国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此书一出版就连印三版,清政府学部还将其列为中学堂参考书。
重点展品介绍:
1.青铜斧(东周)
黄石地区出土各式铜斧数百件。其中,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出土的一件铜斧进行了化学分析:含锡6.25%,这是为了增加铜斧的强度人为加入的锡元素;而且是用铜绿山的铜铸造的。夏鼐先生认为:铜斧是斧形铜凿,因为它的装柄办法和使用办法都是与凿相同。大铜斧是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最具代表性的凿岩采矿工具之一。
2.青铜铲(西周至春秋)
铲作为除草用的农具大约始于商代。在《诗经》和其他古书里另有钱、鎛、臿、铫等名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锹。商代的青铜铲形体较长,铜绿山出土的铜铲是由农具发展演变而来,因为矿山生产强度的需要,铜铲的长度变短了,而且加上了楔孔。
3. 青铜锛(西周)
青铜锛始见于商代,古代常称为斤,是砍削木料用的工具,一般体呈单斜面和双斜面。这种工具在铜绿山古铜矿既可用于采矿,同时也可用于加工矿山生产需要的其他木制工具。
4.木斗
木斗,是一种选矿工具。利用矿物和岩石比重的不同,把矿物洗选出来。也用来井下追踪富矿,指导井巷掘进方向。
5.铁锄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铜绿山古铜矿采矿技术之所以能达到鼎盛时期,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铁器工具的使用。由于铁器的凿岩能力高于青铜工具,随着井巷断面增大,开采深度也逐渐加深,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