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2 09:32:11
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与我馆共同主办的“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正在我馆奔流艺苑专题展厅展出,展期至6月9日。
结合该展览,5月11日,我馆特邀复旦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陈刚为观众作题为《明代书籍用纸的制作工艺》的专题讲座。来自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的学生等近50人到场聆听。
陈刚教授主要从事纸质文物的保护、传统手工纸及制造工艺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教育部、上海市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出版《中国手工竹纸制作技艺》、《中国北方手工造纸工艺》、《中国手工纸工艺与纤维分析图释》等著作。
明代是我国出版业大发展时期,造纸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造纸技术的进步为出版业的繁荣提供了支撑,而出版业的发展又不断对纸张的质与量提出新的要求,刺激了造纸技术的进步。
讲座中,陈教授首先结合历史文献和实物材料,在回顾书籍用纸的发展历史之后,重点介绍了明代书籍用纸的种类与特点,以及制造技术的发展特征,详尽介绍了造纸过程中的多次蒸煮与漂白工艺的成熟、竹纸工艺的精细化以及混料纸工艺的发展等。就纸张种类而言,据明万历刻本《江西省大志》记载,造纸名有“二十八色”:曰白榜纸、中夹纸、勘合纸、结实榜纸、小开化纸、呈文纸,结连三纸、绵连三纸等。通过对明代书籍纸张的原料纤维分析,可以将其分为纯皮料、纯竹料、皮竹混料、皮麻竹混料等几类。
其中,明代书籍用纸中最有特色的是白绵纸与毛边纸。陈教授在讲座中首先以文献为依据介绍了两者的历史源流,并结合对中国现存手工纸工艺的大量田野调查成果,解析了其可能的制作工艺,例如毛边纸,在当时应该使用熟料法,其基本制作工序包括:砍竹、水浸、腌料、一次蒸煮、二次蒸煮、踩料、抄纸、压榨、烘干等,可以和明代科技史名著《天工开物》上的造竹纸流程插图相印证。
讲座的最后,在场的观众还与陈教授进行了精彩的互动,大家近距离观察、对比了陈教授带来的明代书籍纸张以及现代类似的手工纸实物,从中加深了对明代书籍用纸的认识,领略了明代造纸工艺的精妙,进一步认识我国传统手工造纸技术对于文化的传播、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