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6 15:08:09
邹韬奋(1895年-1944年),本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今年是韬奋先生逝世八十周年,韬奋精神中“爱国”“服务”的精神内核,今天读来依然毫不褪色,他以笔为枪,战而不屈,传播马列主义进步思想,启蒙和鼓舞了一代中国人。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韬奋纪念馆共同主办的“把读者放在心中——韬奋逝世80周年纪念展”于2024年7月24日至2024年10月7日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萌芽厅展出。
本次展览共展出约80张历史图片和近40件(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书籍、报刊等文物展品,如由韬奋编译、鲁迅提供插画的《革命文豪高尔基》、创下印数15.5万份记录的《生活》周刊“国庆与国哀”专号等。展览通过一组组珍贵文物展品和图片史料的集中展示,让观众走进韬奋先生的世界,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体会韬奋和鲁迅先生、和生活书店的同仁们,为了宣传进步思想、唤起民众觉醒,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重点展品介绍:
1. 邹韬奋手抄诗文稿《幼稚津梁》
邹韬奋幼年时,较长一段时间接受私塾古文教育。1909年11月,他从福州回到江西老家,与十九叔父邹国琪在书房坐谈时,在书箱里发现一本小时候抄录的诗文稿《幼稚津梁》,并将它带回福建。内共抄录文9篇,诗4首。封面题“幼稚津梁”,署“邹谷曾手辑”,下有小字“宣统元年十二月记于里门。”1911年6月4日,韬奋再次开阅此书时,在扉页写下了这段话:
宣统元年十一月,回里与十九叔父同在书房坐谈,偶于书箱中携出一本薄书。开卷阅之,知为手抄文艺数篇,闲时录之,及诗数首,置之书群。南旋带闽,至今开阅,颇忆前游云。
谷曾氏记于闽寓辛亥六月四日
2. 邹韬奋在圣约翰大学的成绩单
邹韬奋升入中学后几个月,就陷入经济困境之中。由于父亲失业,家里无法继续支付他的学费。就在这最困难的时候,韬奋在期末被学校评为“优行生”,可享受免缴学费的优待。此后,他把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离开南洋公学。韬奋升到南洋公学上院二年级后,越来越感到所学的电机专业和自己的兴趣不合,便决心和“电机科”告别,弃工从文。为凑足“有名的贵族化学校”圣约翰大学的学费,韬奋去江苏宜兴乡村当了几个月的家庭教师。1919年,韬奋考入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靠做家庭教师和在图书馆当助理员解决经济上的困窘。这份圣约翰大学的成绩单记载了韬奋1919至1921年的各科成绩,从末尾处可看到,韬奋当年通过了口试,于1921年6月25日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3.《生活》周刊“国庆与国哀”专号
《生活》周刊创刊于1925年,初期以摘抄为主。1926年韬奋接办《生活》,明确办刊宗旨,创新栏目内容,强调为读者服务。接办初期,在稿费和编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韬奋几乎以一己之力,化身“心水”“落霞”等笔名主笔各个专栏。“小言论”和“读者信箱”由“韬奋”主笔,前者的内容通俗有趣、短小精悍;后者的答复不厌其烦、尽心竭智。“韬奋”逐渐成为了读者的益友,发行量也随之攀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从最初的“力求政治的清明”与“实业的振兴”转变为以团结抗敌御侮为目标,一度“成为新闻评述性质的周报”,并创下了印数15.5万份的记录。左图即《生活》周刊“国庆与国哀”专号,本期印数达到15.5万份,右图是其证明。
4.《革命文豪高尔基》
1932年11月1日起,邹韬奋利用上班前、下班后的业余时间,不到5个月,完成了美国康恩教授的《高尔基和他的俄国》一书的编译工作,取名《革命文豪高尔基》,约20万字,并在《生活》周刊登出了即将出版的广告。1933年5月9日,鲁迅看到了广告,给邹韬奋写了一封信,说这“实在是给中国青年的很好的赠品”,并说:“我以为如果能有插图,就更加有趣味。我有一本《高尔基画像集》,从他壮年至老年的像都有,也有漫画。倘要用,我可以奉借制版。制定后,用的是那几张,我可以将作者的姓名译出来。” 最终,邹韬奋从鲁迅提供的书中选了7张照片和1幅漫画,加上自己找的3张照片,一同付印。鲁迅又专门翻译了照片的说明。邹韬奋说,这些照片和说明“为本书增光不少”。
《革命文豪高尔基》于1933年7月由生活书店初版。书出版后,邹韬奋特意送给鲁迅一本签名本表示感谢。邹韬奋的这本书连接了鲁迅和高尔基两位文豪,成为传颂不衰的佳话。
5.邹韬奋致高尔基的信
1933年7月邹韬奋被迫出国,次年7月到达莫斯科,为表达他对革命文豪高尔基的仰慕之情,于26日用英文写了此信,并将他在国内编译的《革命文豪高尔基》一书,通过萧三转赠给高尔基。信中提到的传记,即《革命文豪高尔基》,1933年7月生活书店初版。
6. 邹韬奋致戈公振信
公振,即戈公振(1890-1935)名绍发,江苏东台人。我国20至30年代初期著名的爱国新闻记者和新闻学家。艾兄,即艾寒松(1905-1975),江西高安人。1931年参加《生活》周刊社工作,1933年韬奋被迫出国后,实际负责了《生活》周刊的编辑工作。徐兄,即徐伯昕,生活书店创办人之一,曾任生活书店总经理。
1933年1月,韬奋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推为执行委员。6月该盟总干事杨杏佛被暗杀,据传韬奋也被列入“黑名单”。经友人敦劝,韬奋于7月14日流亡海外。此信是1934年4月5日他从柏林给戈公振的复信,并为《新生》期刊向戈公振约稿。
7. 《对国事的呼吁》
1943年10月间,国民党准备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当时韬奋已重病卧床,闻讯后将他在病中反复考虑了的一些问题,向在场的同事口授了《对国人的呼吁》一文。口述完毕,他要来了笔墨纸张,说:“让我来试试腕力。”于是他伏在床上,就着床前的椅子用毛笔写下《呼吁》一文中的最后一节。1944年10月在重庆,《群众》杂志要求刊登经过删节的这篇遗著,送审结果,被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定下“诋毁政府,触犯审查标准”的罪名,全文扣留。1944年10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时恢复原稿全文,改题为《对国事的呼吁》。
原文:
我自愧能力薄弱,贡献微少,二十年来,追随诸先进,努力于民族解放、民主政治和进步文化事业,竭尽愚钝,全力以赴,虽颠沛流离,艰苦危难,甘之如饴。此次在敌后视察研究,目击人民的伟大斗争。使我更看到新中国光明的未来。我正增加百倍的勇气和信心,奋勉自励。为我伟大祖国与伟大人民继续奋斗。但三四年来由于环境的压迫,我的行动不能自由,最近更不幸卧病经年,呻吟床褥,不得不暂时停止我廿余年来几于日不停挥,用笔管为民族解放、人民自由及进步文化事业呼喊倡导的工作。我个人的安危早置度外,但我心怀祖国,惓念同胞,苦思焦虑,中夜彷徨,心所谓危,不敢不告。故强支病体,以最沉痛迫切的心情,提出几个当前最严重的问题,对海内外同胞作最诚擎恳切的呼吁,希望共同奋起,各尽所能,挽此危机,保卫祖国。
民国卅二年十月廿三日写于病榻
韬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