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 网站无障碍 关于我们

首页   》   临展 | 公告


相会申城,探讨“鲁迅与江南文化”

2020-12-07 13:17:55



  近日,由中国鲁迅研究会、上海鲁迅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鲁迅与江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安庆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主办单位的40余位学者出席会议。

   与会学者围绕“鲁迅对江南文化的论述”“鲁迅文学创作中的江南文化”“鲁迅思想与江南文化传统”“鲁迅与江南文人”等话题对鲁迅与江南文化之间的互动联系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我馆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浩以《鲁迅要保存的是怎样的中国传统——读〈古小说钩沉〉的所感》为题,从鲁迅辑佚整理《古小说钩沉》的工作出发,梳理了鲁迅在《古小说钩沉》中对古文献的辑佚,认为他是要以现代思想、方法来整理中国古代文化遗留,从而塑造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中国传统。

   我馆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乔丽华立足于《海派文艺的前世今生——鲁迅对〈海上花列传〉的评价与戏仿》,提出在五四一代学者中,鲁迅最早在他的小说史著作中肯定《海上花列传》的价值,指出它的好处是‘平淡而近自然’。在鲁迅的推荐下引发胡适、刘半农等对这部吴语小说浓厚的考证兴趣。通过详细考证、阐述、探讨了《海上花列传》的版本以及鲁迅与这部小说的关联,乔丽华认为,鲁迅对苏白的戏仿,其中有着对《海上花列传》这样一部经典小说的致敬……有一种对话性和互文性……鲁迅对苏白的戏仿和重写,不是对源文本低等的滑稽模仿,而是在依赖原文的同时又形成独立的意义,将绵软的苏白放置到新的语境中,赋予了这种语言以新的活力,也实现了一种新的创造。

   我馆研究员乐融围绕“鲁迅与江南文化精神”主题,从宏观角度阐述了“江南文化的形成及其精神”,认为江南文化是一个发展兼容的文化现象。即便如此,江南文化有其不变的精神核心:一是务实理性的开拓精神;二是开放包容的创新精神;三是精致柔美的审美精神;四是耿直无忌的“硬骨头”精神。鲁迅出生于清代末年,江南文化早已进入成熟稳定期,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出生于书香门第的鲁迅接触到不少与江南文化、文人相关的书籍,无疑在他的生命里、血液中打下江南文化的烙印,他对江南文化有批评也接受,主要的是对江南文化精神的接受。探讨江南文化对鲁迅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对鲁迅精神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本质的文化内涵有所认识。

 

   我馆研究员顾音海探讨了鲁迅文化符号永恒价值的保持问题,认为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之间不是相互取代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鲁迅文化则是现代文化中与之关系密切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文化要传之久远,就要用文化的方式去着力、熏陶。鲁迅文化发展具有永恒性,因此必须避免短期行为、过激行为,包括异化、庸俗化、娱乐化和纯粹的商业化。鲁迅不容演义,不容戏说,不容导游噱头,这是文旅结合中需要严肃提出和对待的问题。做文化事业,宜回到文化源头,探索文化本原的意义,遵循文化发展的方式和规律去“润物细无声”地施加影响、迪化教育。

   我馆副研究员高方英着眼于《“江南名士”式的滑稽——鲁迅点评的〈何典〉》,考辨了《何典》的作者和出版情况。纵观全文,《何典》内容冷嘲社会,调侃宗教,批判统治阶级;叙述故事时极少家长里短的絮叨,多的是文人的智慧和对语言组织的技巧。《何典》的语言使用的是吴语里的“街谈巷语”,是吴语俗语的大杂烩,在保存吴语词汇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我馆副研究员施晓燕和馆员仇志琴分别向研讨会递交了论文:《视京戏若仇雠,待目连戏若婚媾》和《江南文化视野下的鲁迅美术形象塑造》,编入会议论文集参加交流。

   闭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与文学”创新团队负责人董丽敏教授,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分别对会议进行了总结,认为本次研讨会首次将鲁迅与江南文化相联系,许多研讨主题对以后鲁迅研究的拓展、对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长三角一体化的文化作用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侧栏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