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30 10:14:33
今年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为进一步弘扬鲁迅精神,推动鲁迅暨现当代作家手稿研究,开拓鲁迅及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9月16日,由中国鲁迅研究会、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鲁迅纪念馆、《探索与争鸣》杂志社联合主办,北京鲁迅博物馆、《现代中文学刊》杂志社协办的“鲁迅暨现当代作家手稿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上海鲁迅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巴金故居、上海图书馆等鲁迅及手稿研究专家约30人出席研讨。
本次会议分别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和复旦大学举行。
上午,与会专家分组参观了我馆年度特展“前哨——鲁迅居上海时期手稿展”并观摩馆藏鲁迅及现代作家手稿。“前哨——鲁迅居上海时期手稿展”共展出鲁迅手稿展品110件(组),其中特别精选馆藏珍贵文物近60件(组),涵盖鲁迅诗稿、文稿、书信、版权收据等类型,包括《故事新编》《毁灭》等国家一级文物。
为了进一步推动馆藏文物服务学术研究,我馆还为与会专家特别安排了馆藏珍贵手稿观摩专场。在做好文物防护、明确观摩注意事项的基础上,与会专家分批观摩了多件馆藏鲁迅及现代作家珍贵手稿,如鲁迅《辞顾颉刚教授令“候审”》手稿、鲁迅《立此存照》文稿、鲁迅致郑伯奇信、鲁迅致郑振铎信、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手稿、茅盾1934年小说手稿等。通过亲眼目睹这些平时深藏库房的手稿实物,与会专家对现代作家的创作形态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并发现更多历史的细节与客观信息。
下午,与会专家在复旦大学参加“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鲁迅暨现当代作家手稿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社联、上海鲁迅纪念馆等单位领导致辞,数十位专家从多个角度在会上发表各自新的研究成果。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郜元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等各自从文稿、书信、日记、笔记、收据等手稿载体出发进行研究论证。郜元宝教授的《关于〈鲁迅手稿全集〉杂编的定编》、王锡荣教授的《中国手稿学研究的新成就——论新编〈鲁迅手稿全集〉的学术价值》、黄乔生研究馆员的《一字,一文,一诗:新编〈鲁迅手稿全集〉识小》,分别对今年新出版的《鲁迅手稿全集》做了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陈子善教授对朱自清的讲义手稿进行了考察。此外还有诸多手稿方面的研究均提供了新的资料或研究角度,展示了国内手稿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做了学术总结。
会上,我馆郑亚馆长代表馆方致辞。郑亚认为,此次探讨会是对鲁迅手稿研究的多维学术视野的整合与归纳,也是对鲁迅研究、鲁迅文物研究、作家手稿研究的前景展望。希望这场学术研讨会后,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以更多元的视角投身于鲁迅研究,进一步使鲁迅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光大,让鲁迅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创新。
我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乐融回顾了征集鲁迅《二心集》版权费亲笔收据的经过。我馆文物征集团队通过详细考证研究,并与收藏者半年多时间的沟通,2004年底,成功征集到 “鲁迅出售《二心集》版权亲笔收据”和曹靖华致邹企鲁信,这一成果填补了有关鲁迅史料的空白,为今年新出版的《鲁迅手稿全集》增添了新内容。
我馆研究馆员李浩提出,加强手稿研究是回归鲁迅文本的一种方式,可通过手稿研究进一步发掘鲁迅作品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应进一步拓展鲁迅手稿研究视野,如鲁迅对汉字美术化的探索等。而鲁迅对中国古文化的重视和贡献,也是未来可深入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我馆研究馆员乔丽华着眼于《〈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讲演的记录与修改——兼论鲁迅提出“帮闲文学”的因由》,将修改稿与初刊、初版及人文社《鲁迅全集》所收录的版本做了汇校,认为鲁迅的修订使行文更紧凑严谨,但原记录稿相对完整地保留了演讲的内容,更多地保留了现场的气氛,故也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鲁迅何以在1932年北上的这次讲演中首次提出“帮闲文学”这一概念,做了分析。
我馆副研究馆员施晓燕则围绕《〈写于深夜里〉版本会校情况》,会校对比了《写于深夜里》手稿、初刊、初版、05人文社版,汇总出了手稿本身的改动,及手稿与各版本之间的不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