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5 16:14:23
近日,“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系列讲座第三讲在我馆开讲。讲座特邀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柳向春作为主讲嘉宾,为观众带来《〈永乐大典〉的上海故事》专题讲座。上海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学生、上海图书馆及我馆专业人员等聆听了讲座。
主讲人简介:柳向春,文学博士,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清代民国学术史、古籍版本目录学研究及文献整理工作。著有《陈奂交游研究》《笺边漫语》《海上古籍风云录》等,整理出版《宝礼堂宋本书目》《文禄堂访书记》等,并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自其问世以来,就被皇家所珍视。屡经迁徙之后,在嘉靖时,为安全计,又被录副,现存的残本,都是这些嘉靖副本。一般的说法是,《永乐大典》的正本,在明清之际被毁。到了清雍正时,仅存的副本被从皇史宬转移到了翰林院中,历经数百年风雨后,大部散失。至今,全世界已知的《大典》,共有439册又几张零叶,较之于原本的11095册,缺失甚多。
《永乐大典》问世于南京,大部分时间都存贮在北京,自咸丰末年开始大量散失,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翰林院仅存64册。而这64册,便是现在国家图书馆所藏《大典》的基础。逊清期间,因《大典》属于皇家旧藏,故而很少进入公共流通领域。以此之故,上海与《大典》的故事,也便是从民初开始的。上海自开埠以来,华洋杂处,各地移民纷纷寓居于此,《大典》的故事,大都是与这些寓贤有关。
柳向春博士介绍了《永乐大典》的形制、贮存及流散,并从“康有为万木草堂旧藏”“张元济旧藏”“涵芬楼旧藏”“蒋汝藻传书堂旧藏”“刘承幹嘉业堂所藏”“陈澄中荀斋旧藏”“徐伯郊诗外簃旧藏”“袁樊鱼千里室旧藏”“上海图书馆藏本”“国图藏本”“《大典》与上海新缘分”“目前研究新方向”等多个块面,介绍了与上海相关的《永乐大典》的收藏者及收藏机构的情况,说明上海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尤其是在清末民国时期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此次藉由《永乐大典》的展览,回顾《永乐大典》与上海曾经的故事,正是要在此基础上,继往开来,再创上海文化方面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