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15:53:00
2000年前后,王朔连续发了《我看金庸》、《我看老舍》、《我看鲁迅》三篇作家评论,在文坛制造出不小的动静。《我看老舍》一开头,就对现代文学史上最顶尖的“鲁郭茅巴老曹”提出了质疑: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说到六大腕儿的作品,大家掰着指头叹息,他们的东西到今天还能看的真不多了。郭沫若的不行了;茅盾的不行了;鲁迅的杂文和《故事新编》还能看;曹禺的三部话剧也能看;巴金的东西我说了一部《憩园》,朋友说了一部小说改的电影《英雄儿女》;说到老舍,我们一齐说《茶馆》……
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王朔的“狂”。彼时的王朔,创作虽然已经过了高峰期,但他的名字与一系列全国人民喜爱的影视剧联系在一起,这大概也助长了他的“顽主”心态,以无知者无畏的姿态挑战一下既定的文坛秩序,“玩的就是心跳”。《我看鲁迅》一文,可以说是把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头到尾质疑了一遍。文章一开头就对鲁迅的作品逐篇点评。他对一本正经的《一件小事》、《狂人日记》和《伤逝》并不欣赏,认为只是小学生的范文。认为阿Q这篇小说是概念化的。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是很好的散文,比《荷塘月色》、《白杨礼赞》什么的强很多,但跟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就不是一个量级了。”当然他也没有把鲁迅的作品全部否定:《祝福》、《孔乙己》、《在酒楼上》和吃血馒头那个《药》是鲁迅小说中最好的,和他同时代的郁达夫、沈从文和四川那位写《死水微澜》的李劼人有一拼,在当时就算是力透纸背的。
鲁迅有一批小说游戏成分很大,我指的是他那本《故事新编》。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批作品。这些游戏之作充分显示了鲁迅的才气和机灵劲儿,再加上一条就是他那深厚的旧学知识。这也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写的,他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态度真够姚雪垠、凌解放包括陈家林学半年的。若说鲁迅依旧令我尊敬,就是他对什么样公认的伟大人物也没露出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更没有用死无对证的方法大肆弘扬民族正气,编织盛世神话。他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怀疑渗透在《故事新编》的每一笔中。
平心而论,王朔对鲁迅作品的评价并不极端,无非是继承了李长之等印象式点评的手法。问题在于,他一心要把高高在上的偶像推倒,所以有时候就露出了“痞子腔”:阿Q讲过:尼姑的光头,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么?对鲁迅,我也这么想。各界人士对他的颂扬,有时到了妨碍我们自由呼吸的地步。我不相信他如此完美,没有这样的人,既然大家越来越严厉地互相对待,他也不该例外。他甚至应该成为一个标尺,什么时候能随便批评他了,或者大家都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中国有太多神话,像我这样的红尘中人,若想精神自由,首先要忘掉还有一个“精神自由之神”。
此文提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观点,认为伟大作家必须得有长篇小说:“在某些方面,我的观念很保守,譬如作家这个称呼,我一直认为必须写小说才配这么自称。(诗人单算,他们可以直接叫诗人。)我是把小说当做“作家”这一行的防伪标记看待的,因为有太多不着调的人在写散文。”“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我坚持认为,一个正经作家,光写短篇总是可疑,说起来不心虚还要有戳得住的长篇小说,这是练真本事,凭小聪明雕虫小技蒙不过去。”他为鲁迅感叹:“鲁迅没有长篇,怎么说都是个遗憾,也许不是他个人的损失,而是中华民族的损失。以他显露的才能,可以想象,若他真写长篇,会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在鲁迅身上,我又看到了一个经常出现的文学现象,我们有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却看不到他更多优秀的作品。”
王朔的这篇雄文发表后,当时引起众声喧哗。许多研究者指出,王朔摒弃了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摒弃了杂文、散文、诗歌等等其他艺术样式,惟长篇小说独尊,仅以“小说”论鲁迅,这样的文学观无疑是狭隘的,有历史虚无主义之嫌。 如今15年过去了,网上类似的“嘲鲁”文章可谓屡见不鲜,回过头去看,王朔此文的意义在于,在对权威话语进行戏谑的同时,还开启了一种口无遮拦的吐槽模式。然而,在这样的看似没有遮拦的戏谑,我们依旧可以读出其对鲁迅的另一种尊重。
王朔简介:195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7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玩的就是心跳》、《动物凶猛》、《一点正经没有》、《千万别把我当人》、《过把瘾就死》、《无知者无畏》、《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等。1990年代后进入影视业,参与策划和编剧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渴望》大获成功。他的小说《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轮回》、《大喘气》、《过把瘾》,《动物凶猛》等被改编成影视剧,在国内外赢得诸多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