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 网站无障碍 关于我们

首页   》   鲁迅知识


残雪为什么选择鲁迅?

2016-12-05 11:10:49


  

        2005年一篇关于残雪的报道中,用了这样一个标题——“除了鲁迅,我并不同中国大师对话。”

        残雪曾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叱咤文坛。她的小说有如梦魇般阴暗晦涩,却折射出中国社会荒诞怪异的现实,因此而受到日本及欧美评论界的关注。2015年6月,一个由九名作家组成的国际性评审团选出了2016年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最终的候选人。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是美国最享有声望的国际文学奖,它作为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前奏,常有“美国的诺贝尔奖”的美誉。由此可见残雪在当今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残雪的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坛是一个异数。有评论者指出她是学存在主义作家卡夫卡,残雪自己也从不讳言对西方文学的推崇,声称中国作家“除了向西方经典学习别无出路”。她始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味调和,缺乏批判性,中国文人身上的士大夫气让她感到格格不入。

        但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鲁迅。

        2003年,残雪出版了《艺术复仇:残雪文学笔记》一书,以笔记体形式对她心目中几位世界级作家进行解读,她选择了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卡夫卡、博尔赫斯、鲁迅以及《旧约》。为什么在中国作家中,只选择了鲁迅?对此,她的解释是:鲁迅是那个时代唯一达到新文学创作标准的人,《野草》、《故事新编》中的几篇是代表,《野草》到今天依旧是最好的新文学作品。但是据我的分析,鲁迅的这种创作并不是他的自觉行为,因为那时候他接触到的西方文学作品不会太多,那应该完全是一种自发的原始创造力,就像心里有鬼似的,一定要表达出来。我觉得我的创作状态跟鲁迅一致,所以我能够解读他。

        残雪选择鲁迅,是因为《野草》的存在:“……从整体上来看, 《野草》仍然是中国文学的里程碑。它是千年黑暗中射出的第一线曙光, 是这个国度里第一次诞生的‘人学’意义上的文学。同时也就诞生了文学艺术的自觉性。这本小小的集子是一个奇迹(很多读者都隐隐约约感到了这一点),要是没有这个奇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是要下降一个档次的;而有了它, 中国现代文学便在世界一流纯文学行列之中有了自己的代表。”(《不朽的野草》2003年,《什么样的硬骨头——关于鲁迅先生》2007年)

        鲁迅的《野草》在她的眼前展示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异象风景,从中,她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语感:“我只是被那种悲怆和深邃的语感所吸引。当我沉浸在那种语感里头时,性格不知不觉地就在起变化,,即使我想要轻浮也不可能了。”

        残雪选择鲁迅,是因为,鲁迅代表了“异端境界”,实现了“艺术复仇”的伟大计划:“从外在的,与整个黑暗道德体系的对抗、厮杀,转向内在的灵魂的撕裂,从而在自己体内将这一场残酷的战争在纯艺术层次下进行下去,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学作品(例如《野草》)的突破,而这篇《铸剑》,将这种创造达到了登峰造极。”

        残雪选择鲁迅,是因为感到,唯有鲁迅才是同类:“以‘天人合一’的文化滋养着的国人,最害怕的就是这种灵魂的分裂,所以鲁迅先生作为纯粹艺术家的这一面长久以来为某种用心所掩盖,所歪曲,而对鲁迅艺术的固定解释的模式长久以来也未得到任何突破,我辈愧对先生之处,就在于让他的孤魂在荒漠中长久地游荡,遇不到同类。”(《艺术复仇——读<铸剑>》(1997年)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文革”结束后,鲁迅被认为已经过时、过气,遭到许多作家的冷落;另一方面,鲁迅一往无前的批判精神,他的“异类写作”,在残雪这里成为一种灵魂深处的支持,成为先锋派文学的血脉和源头。


        残雪: 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本名邓小华。父亲曾任新湖南报社社长,1957年父母被划为右派下放劳动。残雪从小由外祖母抚养,小学毕业后恰逢文化大革命爆发,失学在家。1970年进一家街道工厂工作,开过裁缝店。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中篇小说有《黄泥街》、《苍老的浮云》,长篇小说《突围表演》等。残雪的作品有不少被海外文学界翻译和介绍,被视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



侧栏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