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2 09:59:55
1927年10月鲁迅定居上海,开始了他人生的辉煌十年,直至1936年10月19日,在位于上海大陆新村9号的寓所病逝。
上海是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整体形象的完成之地:鲁迅的17部杂文集中,有12部是在上海完成的;鲁迅在上海参与了多次重大的思想文化论争;接触到了茅盾、郑振铎、胡适、徐志摩、沈从文、郁达夫、萧红等一大批文化界人士;活跃于上海各种社会和艺术活动,如:受邀与萧伯纳见面谈话、参与世界反战大会等。正是通过不断与时代潮流的碰撞与汇合,上海时期的鲁迅成为“左联”精神领袖、“民族魂”、“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旗帜”。
1951年,为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上海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人物类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今天,让我们走进上海鲁迅纪念馆,一并感受它所在的这座城市七十多年来投射于其中的岁月光影。
初创始末
自鲁迅逝世后,各地各界纪念鲁迅先生的活动陆续举办,建立鲁迅纪念设施的建议被多次提起,这个议题被持续关注。
1949年,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大会上,在北京、上海两地建立鲁迅铜像、整理鲁迅故居和建立鲁迅纪念馆的决议被通过。
1950年,在上海组建不久的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提议恢复大陆新村9号鲁迅故居的原状,将隔壁10号辟为遗物和图书资料陈列室,并着手开展相关房屋的腾退工作。同年8月4日,周恩来同志在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关于筹建上海鲁迅纪念馆的报告上批示:“同意许副秘书长于十月中赴沪一行。”
郑振铎、王冶秋为筹建上海鲁迅纪念馆所作汇报及周恩来批示
10月,在各项前期工作已顺利完成的情况下——家具修复、藏书已登记整理并装箱,许广平亲赴上海审查指导故居的还原及陈列室的布置,另外,黄源、巴金、孙用、李霁野、王士菁、戴望舒、赵家璧、冯雪峰等人士也给出了指导意见。
1951年大陆新村鲁迅故居底层会客室
1951年位于大陆新村的鲁迅纪念馆陈列室一角
1951年1月7日,上海鲁迅纪念馆正式开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家人物类纪念馆。
入园新建
1956年,为加强对鲁迅先生的纪念,对上海虹口公园进行了改建。国务院批准将位于沪西万国公墓的鲁迅墓迁葬于此,并在虹口公园内建馆,由著名建筑师陈植设计。关于馆和墓的设计思想,陈植在《回忆鲁迅纪念馆的设计构思——兼谈鲁迅公园总体规划和鲁迅墓的设计思想》一文中曾经谈到过:
“公园的总体规划,墓与馆的设计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贯穿一个完整的设计思想。园是设计的总课题,墓与馆是耸立在园内的主题。”
1956年,工程人员在建馆项目现场
1956年,新馆工程西南角
1956年10月14日,鲁迅灵柩迁葬仪式在虹口公园新墓地隆重举行。新建的鲁迅墓摒弃了传统风格,以园中有墓,墓中有园的布局,营造出平易近人的感觉。平台广场可供后人前来拜谒与追思,花廊的设置可为游客提供休憩的场所,桧柏、广玉兰等植被的种植则为整个墓园增添了庄严高雅的氛围感。
戎戈于1957年创作版画《鲁迅先生之墓》
现藏于上海鲁迅纪念馆
1961年,萧传玖等美术工作者在整修鲁迅铜像
同月,上海鲁迅纪念馆对外开放。整座纪念馆建筑具有明快、雅致、粗犷的特点。为了表现江南庭园民居的本色,外部采用了马头山墙、白色墙面、青灰瓦顶等元素。为了呼应鲁迅先生的坚如磐石、威武不屈的硬骨头精神,上海鲁迅纪念馆建筑内部装饰从用料到风格,都强调平和、简朴。
1956年,新建于虹口公园内的上海鲁迅纪念馆外景
杨可扬于1980年创作的版画《鲁迅纪念馆》
现藏于上海鲁迅纪念馆
改扩建
上海鲁迅纪念馆老馆是上海20世纪50年代的优秀建筑,在建筑界享有盛誉。1998年,为适应现代博物馆的要求,上海鲁迅纪念馆对老馆进行了改扩建,由著名建筑设计师邢同和先生负责建筑设计。
邢同和是一名追求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现代技术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的建筑师。考虑到建筑文化的延续性,他在对纪念馆新馆进行设计的考量时,得到了原设计师陈植的指点与支持,有意识再现50年代老馆最具有代表性的入口处建筑,原拆原建,使之有机组合在新建筑群中。同时,他在内部创造多个园林庭园,包括“百草园”、二层平台花园等,力求将自然乡土与文化气质融为一体。
1999年,改扩建落成典礼后的上海鲁迅纪念馆外景
丁立松2001年创作藏书票《鲁迅纪念馆21/120》
现藏于上海鲁迅纪念馆
林承复2006年创作的版画《鲁迅纪念馆(一)》《鲁迅纪念馆(二)》《鲁迅纪念馆(三)》
现藏于上海鲁迅纪念馆
徐龙宝2021年创作版画《鲁迅纪念馆外景》
现藏于上海鲁迅纪念馆
新建的鲁迅纪念馆既有江南民居风格,又富有新意,室内外空间相通相映,整体建筑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也曾获得上海建筑工程质量“特别‘白玉兰’工程奖”。
风姿绰约的马头墙,作为一种象征,赋予建筑以浓郁的江南民居韵味。
2013年,上海鲁迅纪念馆正门口安装完成吴为山创作的雕塑——《鲁迅立像》。雕塑家以鲁迅前往光华大学讲演的照片为灵感,用刚毅的线条勾勒出鲁迅微微昂首,决然迈步的形象。
吴为山雕塑《鲁迅立像》
今年是鲁迅定居上海95周年,逝世86周年。近百年过去,鲁迅的作品仍有极强的生命力,他的许多观点在今天依旧深刻,他对人性弱点的批判永远振聋发聩。鲁迅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地位是永恒的,人们拥护他、爱戴他、崇敬他、学习他,接续弘扬他的民族魂和爱国心。上海鲁迅纪念馆不仅铭记着一段历史,也传承着一种信念——民族之魂永生不朽,爱国之情炙热如初。上海鲁迅纪念馆在这座城市里的渐进变化,也是海派城市考古值得挖掘探究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