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 网站无障碍 关于我们

首页   》   鲁迅知识


张承志:站在鲁迅路口

2016-12-05 10:51:57


  

张承志:站在鲁迅路口

张承志是一位始终与鲁迅保持着对话状态的作家,在知青出身的作家中,没有一位能像他那样时时回归到鲁迅的文学中,从中汲取力量,获取启示,寻求一条读书和写作的突围之路。

1988年,在完成了《黑骏马》、《北方的河》、《金牧场》等一系列作品后,他却写下《静夜功课》和《野草芳草》两篇散文,向世人昭告: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文学的传统——从司马迁的《史记》到鲁迅的《野草》。他自信从中找到了“一种美丽的武道”,“一种壮烈的文途”。他宣布:“墨书者,我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

1990年代后,他接连写了《致先生书》和《再致先生》两篇,表达他对所处的这个时代不无沉痛的思考。也是从这时候起,就像鲁迅晚年放弃了小说而专写杂文,张承志也从小说转向散文写作,以笔为旗,以血性的文字表达激烈的思考。

在《致先生书》中,他为鲁迅没有写长篇小说叹惋之余,却又指出:“先生特殊的文章和为人,实在是太特殊了。对于江南以及中国,他的一切都太显得格格不入。……回忆中,印象中,他的文章是多么不可思议呵,眉间尺行刺不成,人变怨鬼,两颗头颅在沸腾的鼎镬中进跳追咬,最后大王和贱民两颗头颅都安静下来,安静成一对不能区别的白骨——追忆着,心里阵阵激动。两年前,当最终我也安静下来时,我满心杀意又手无寸铁,突然想起了这个画面。这才是短篇小说,有哪一位小说家创造过这样的文章画呢?写出来以后,怎能再写长篇呢?” 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在众声喧哗的商业化时代,他为自己杀出一条生路,那是孤独者的“荒芜英雄路”,也是文学与道义的救赎之路。

而他第二年的《再致先生》一文,对鲁迅的定位更加坚定和清晰,他指出:“‘五四’以来,名士如云,惟他因那血的影子而心绪黯淡。他虽然难忍一个以义士鲜血去‘蘸馒头’的民族形象;但他更不能容忍轻薄为文,无视民生,文章学问自慰自娱的知识分子道路。”这是一位精神界的战士,在他之后,谁是追随者?以笔为旗,这是张承志对自己的暗暗期许。

2002年,时隔多年后,在异国蛰居多年的张承志再次来到鲁迅的故乡绍兴,站在鲁迅路口,他思绪万千。这一次,他强调日本体验的因素对于鲁迅文学的影响:“我想诸多的研究,没有足够考虑鲁迅留日十年酿就的苦涩心理。称作差别的歧视,看杀同乡的自责,从此在心底开始了浸蚀和齿咬。拒绝侮辱的陈天华、演出荆轲的徐锡麟、命断家门的秋瑾——如同期的樱花满开然后凋零的同学,从此在鲁迅的心中化作了一个影子。这影子变做了他的标准,使他与名流文人不能一致;这影子提醒着他的看杀,使他不得安宁。也许就是这场留学,造就了文学的鲁迅。”(《鲁迅路口》)

     一次次,站在鲁迅当年出发的路口,张承志感受到了他和鲁迅之间的不谋而合。

张承志, 1948年生于北京,1967年从清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插队。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小说《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等。1990年代后以散文创作为主,先后出版《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以笔为旗》、《敬重与惜别——致日本》等多部散文集。



侧栏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