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 网站无障碍 关于我们

首页   》   鲁迅知识


鲁迅活动足迹

2016-12-05 10:57:15


  

可能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像他这样,每到一处必会给人留下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他的纪念馆在全国已有5家之多。他的精神、他的魅力早已辐射全国乃至全世界。让我们追寻鲁迅的足迹,感悟民族魂,感知人生路。

  绍兴  1881----1898

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鲁迅诞生的地方

绍兴,也称会稽。“坊”是当时城市的建制单位。东昌坊口的名称,据说始于唐代,是因一个名叫董昌的人得名的。董昌在唐代立了大功,遂在此建立了街坊,称“董昌坊”,日久转音,转呼作“东昌坊”,绍兴俗称“都昌坊”,也有的叫“东陶坊”。鲁迅就出生在东昌坊,从这里走出家门,走向世界。

新台门位于东昌坊口、张马桥的北面。在现今鲁迅路208号,是鲁迅的诞生地。鲁迅在这里度过了他整个幼年和少年时代。

百草园:鲁迅家后面的菜园,儿童时代经常玩耍的地方。

鲁迅母亲卧室的后面隔一个天井,是鲁迅家的灶间。在灶间的北面,有三间坐南朝北的小平屋,有门通向后园,这就是鲁迅幼年的乐园----百草园。

当年幼的鲁迅蹒跚着走出后门的时候,眼前突然一亮,第一次发现了丰富的自然的色彩,发现了可触可摸可倾听可交谈的自然的生命,自然的朋友,发现了自然的无限的乐趣。

皇甫庄:鲁迅寄居处

1983年秋是,鲁迅的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而被捕入狱,鲁迅寄居在大舅父鲁怡堂处,约有半年时间,是他在农村生活时间较长、与农民孩子接触较多的一次。

小皋埠:鲁迅避难处

1893年底,鲁迅随大舅父鲁怡堂移居离绍兴城东约二十里的小皋埠。

包公殿:鲁迅幼年时乘船在这里看戏。

三味书屋:清朝末年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一处私塾,鲁迅1217岁在此读书。

18922月,鲁迅奉父亲之命,进了绍兴城内颇有声望的书塾----三味书屋。直到1898年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才离开这所书塾。

三味书屋离新台门不远,是一所坐东朝西的一间小小的书屋。在书屋东北角墙下,有一顶右上角刻着“早”字的桌子,这就是鲁迅当年读书的座位。这儿光线很暗,但书桌还是当年的原物。

 “恒济当”当铺、“光裕堂”药店:为治父亲常去的当铺和买药的药店。

祖父下狱的第二年冬天,父亲周伯宜突然口吐狂血,一病不起。这时周家已濒临破产,但为了给父亲治病,只得陆续把一些衣服和首饰送到当铺去典押,四年多时间,鲁迅几乎每天都要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遭受到多少势利人的歧视,甚至奚落,可鲁迅从不在母亲面前吐露他的苦恼遭遇。

安桥头村:鲁迅乡下的外婆家,距绍兴城三十多里。

鲁迅常在清明节前后随母亲去皇甫庄祭扫外祖父的坟墓,顺道去外婆家安桥头小住。使得鲁迅从小就与中国社会中最广阔的区域,最广大的农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最大多数的农民,有了从母体带来的脐带般的关系。

绍兴府中学堂、绍兴师范学校:鲁迅离开杭州回故乡任教。

1910年,鲁迅因不满意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封建高压手段,愤而辞职,于7月回到绍兴。受绍兴府中学堂兼任监督杜海生之邀出任该校博物教员,不久又兼任监学,工作时间约一年。

绍兴府中学堂原名“绍郡中西学堂”,1897年3月3日,由徐树兰创办,是当时绍兴地区八个县首屈一指的最高学府。其旧址在现绍兴一中初中部(胜利路41号),当年的遗址(如鲁迅工作室)仍有保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1月绍兴光复。受绍兴军政分府都督王金发委任,鲁迅出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校长。

山会初级师范学堂,创办于1909年。校址在绍兴南街(现延安路)西段。因绍兴旧时分山阴、会稽两县,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的校名也就由此而来。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绍兴废除府制,山阴、会稽两县合并称为绍兴县,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也就改称为绍兴师范学校。鲁迅在这所学校只工作了3个月,之后赴南京政府教育部任职。从此,鲁迅只在每年休假回乡探亲小住,在故乡的活动基本告一段落

鲁迅1912年5月北上后的三次回绍

鲁迅随教育部迁往北京后,曾三次返回绍兴。

第一次返绍

鲁迅到北京教育部工作后的第二年,即1913年六月,为探望母亲回绍兴一次。共住了三十三天,至7月27日回北京。

第二次返绍

1916年12月7日,鲁迅第二次从北京回到了绍兴,至1917年1月3日离开。先乘船离绍兴到杭州,船到西兴时已天亮,四日在杭州住了一夜,至五日晨转乘火车返回北京。这次是为庆祝母亲六十寿而回来的,一共住了28天。

第三次返绍

1919年12月4日,鲁迅第三次从北京回到了绍兴。鲁迅是在3日下午先到达杭州,当晚住在杭州清泰第二旅馆,于4日回到绍兴老家。这是鲁迅最后一次回到故乡,共住了20天,主要是和母亲一起整理行李,处理搬迁事务。

二 
南京  1898.5----1902.3

鲁迅的南京学生生涯

1898年,鲁迅决心离开故乡,寻找别的出路。于是,带着母亲给他拼凑的八元路费,先抵杭州看望了狱中的祖父及陪在祖父身边的二弟周作人,然后经上海去南京。

同年524日,鲁迅考入免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仅半年后,189810月改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直到1902年毕业。

江南水师学堂是1895年(光绪21年)曾国荃创建的,座落仪凤门(今兴中门)和挹江门之间,南北狭长,今为海军学校校址。旧校址在辛亥革命后改为海军部,后又改为海军学校校址、无线电学校、鱼雷枪炮学校。南京沦陷期间又为日寇部队盘踞。历经破坏和改建,但大部分建筑物还保存原貌。1959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协助海校邀请了后鲁迅一期的吕德元、陈秉良等八位老水师学堂毕业生前往遗址鉴定。1961年海校进行改建时,将其中21号一间和23一间保留下来,辟为鲁迅纪念室。

江南陆师学堂是中日甲午战败后设立的。成立于18982月,原址位于南京三牌楼,座北朝南,面临妙耳山。陆师共办了四期,矿路学堂是在第二期附设的,其他几期都没有。

水师学堂仿英国体制,英人教英语;矿务铁路学堂仿德国体制,德人教德语。新鲜的科学知识,新鲜的学习方式,使鲁迅受到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

青龙山煤矿实习

鲁迅读矿路学堂第三年曾到青龙山煤矿矿洞去实习过。青龙山在南京光华门外,距城有十多华里。鲁迅先生早期的先进思想就来源于此,在这里他初步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日本  1902.3----1909.8

在日本,很多人都知道鲁迅,而且能说出《阿Q正传》等鲁迅作品的名字。在鲁迅曾经留学的仙台,更是家喻户晓。鲁迅故居和鲁迅听课的阶梯教室已经成为永久保存的文化遗产,在仙台市博物馆的院子里,矗立着鲁迅之碑,鲁迅已成为仙台与中国友好的象征

东京弘文学院:两年日语学习,接受新思想,写下立志爱国诗。

1902127日,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被清政府推荐去日本留学。44日,鲁迅抵达日本横滨,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在此期间,鲁迅接受了大量新思想。1903年他剪去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并摄影留念。

仙台:弃医从文,命运转变。

鲁迅于19049月到19063月共一年零六个月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得到了藤野教授的热心指导,凝结了两人深厚友情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也广为人知。课间播放的“日俄战争”幻灯片使鲁迅毅然决定弃医从文。

仙台医专创建于19014月,鲁迅留学仙台时,曾居住在现东北大学附近的片平丁和土樋两个地方。现在,片平丁住所作为对鲁迅永久的纪念依然很好地保存着,供游人参观。江泽民主席也曾来此访问。

鲁迅在仙台医专时住过的第一个公寓------佐藤屋。19049月起鲁迅借居此处,至是年11月。鲁迅在仙台的第二个寓所:宫川宅。190411月到19063月鲁迅在这里居住。

    杭州1909.8---1912.4

鲁迅1909年8月回国,在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部任教,担任生理学和化学的教课,并给日本教师当翻译。

两级师范的校址在杭州下城区贡院前,原是科举考场的地方,后来作为第一师范的校舍,改为第一中学。1929年联合几个中等学校成立杭州高级中学,简称杭高。现在又是第一中学了。鲁迅先生住过的房间在第一进西边的楼上,已经布置成鲁迅先生纪念室。

鲁迅在杭州时,学校离西湖很近却从不游山玩水,只游过一次西湖,还是许寿裳请他作陪的。鲁迅对于西湖十景,并不感兴趣。鲁迅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到工作和学习中。

其实鲁迅不仅因为教书去过杭州,在出国前也曾多次到过杭州。

1、鲁迅先生于1897年春,为了探望祖父和二弟等,在杭州花牌楼住了几天。

2、1898年3月上旬,鲁迅从绍兴出发去南京读书,经过杭州,去看了祖父。3、1900年寒假回家,经过杭州,都在花牌楼停留。

4、1912年1月,鲁迅任南京教育部部员。因为当时南京房屋不多,一时安排不好,所以鲁迅是先在杭州办公事的。那地点在下城区菜市桥附近的头发巷,叫做九峰旧庐的房屋。这是富翁王体仁(绶珊)的藏书楼。后来书归北京清华大学,房子卖给浙大医院。现在是在医大附属第一医院范围内。

5、鲁迅跟教育部北上以后,从北京回到绍兴,曾两次住在杭州清泰第二旅馆。一次是1919年12月,为了接母亲北上经过杭州;还有一次是1928年7月12日,鲁迅和许广平到杭州。但却是位于两处的清泰第二旅馆,一处在城站附近,一处在西湖边上。

五 
北京 1912.5---1926.8

鲁迅在北京生活的十四年中,曾经先后在绍兴县馆、八道湾十一号、砖塔胡同六十一号、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四个地方居住过。鲁迅在这些地方,留下了不断前进的英雄足迹,谱写了挟雷携电的战斗篇章。这些普通的房舍,因为鲁迅的英雄业绩而生辉。通过鲁迅在北京的生活片断,展现鲁迅前期的斗争史。

南半截胡同的绍兴县馆(1912.5.6-----1919.11.20)

绍兴县馆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路西(现为南半截胡同七号)。鲁迅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便住进绍兴县馆。

绍兴县馆原来是山阴、会稽两县共有的会馆,称为“山会邑馆”,供绍兴府属山阴、会稽两县来北京应考的人居住,有些从山、会两县来就候补的官员也住在这里。在鲁迅来北京的那一年,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因此改称“绍兴县馆”。县馆的门额是鲁迅父亲周凤仪的朋友魏龙藏所写。

鲁迅最初住在西北面的藤花馆,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在这里一住就是4年。1916年5月移到西南面的补树书屋,那里稍微安静些。

 西直门内八道湾十一号(1919.11.21----1923.8.2)

1919年,鲁迅在绍兴聚族而居的老屋----新台门,由六房合议决定卖给了东邻的大地主朱阆仙,当年即需迁出。所以从这年2月开始,鲁迅就多方奔走,先后在北京报子街、铁匠胡同、鲍家街、广宁伯街、辟才胡同、护国寺、蒋街口等处看屋。7月,鲁迅决定购买八道湾十一号罗姓的房屋。鲁迅于11月21日与周作人夫妇先迁入新居。12月29日,接母亲、周建人及家属来京,全家都住在八道湾。鲁迅在八道湾十一号时,是住在前院三间朝北的房子里。

在这里,鲁迅发表的译作约一百余篇,其中包括《阿Q正传》、《风波》、《故乡》等九篇著名小说及大量杂文,出版了小说集《呐喊》,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上卷等等。

这个大家庭的和睦气氛仅持续了三年多的时间。1923年7月,鲁迅与周作人之间长期积蓄的矛盾爆发,终于导致彻底的决裂。8月2日,鲁迅离开八道湾,迁至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西四砖塔胡同六十一号(1923.8.2----1924.5.25)

这是一个很小的院子,大门朝北,有东房、西房各两间;还有三间北房,是鲁迅的住处。这三间北房总共只有二十多平方米,东面一间留给鲁迅的老母亲;西面是朱安的卧室;中间的堂屋则是鲁迅的房间了。在砖塔胡同居住的九个多月时间里,便校勘了《嵇康集》,编定了《中国小说史略》下卷,还连续创作了小说《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及名篇《祝福》。

西三条21号的“老虎尾巴”(1924.5.25----1926.8.26)

鲁迅迁居砖塔胡同后,为觅得一处可以安家的住处而四处奔波,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跑遍了宣武门、西直门、德胜门等十几处地方看屋,外出看房二十余次、数十余所,最后选定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的一处小院。鲁迅亲自设计了改建方案,重新修缮后于1924年5月25日,他与朱安迁入,就此离开砖塔胡同。1929年,1932年鲁迅两次从上海回京省亲,也是住在这个地方。

在西三条居住的两年多时间是鲁迅北京时期工作最忙碌、斗争最激烈的阶段,也是鲁迅创作力最旺盛的阶段。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西三条故居的东侧,建成了鲁迅博物馆。

19247月,鲁迅应陕西教育厅及西北大学的邀请,赴西安讲学二十多天。在这段期间,鲁迅除了讲课外,还游览了大小雁塔,看了戏。于84日告别西安。除西安演讲外,鲁迅还曾受邀赴香港演讲。

六 
厦门 1926.8----1927.1

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加上受到南方革命浪潮的鼓舞,种种因素汇集在一起,使鲁迅决定离开生活了14年的北京,前往厦门,开始新的人生历程。

厦门地处祖国东南海滨,一派南国岛屿风光。厦门大学创办于1921年,鲁迅到时,学校教职员宿舍尚未造齐,暂住在生物馆三楼东南海的国学院陈列室。九月二十五日,鲁迅从生物馆搬到了集美楼。这是一座较大的两层楼房,是学校的图书馆。鲁迅就住在楼上靠西边第二间的房子里。鲁迅初到厦门大学,有时也和几个同事一起,到城墙外面的海边漫步。

七 
广州1927.1----1927.9

对火热的革命斗争和工农运动,鲁迅一直给以极大的关注,因此他准备离开厦门,到当时的“革命策源地”广州去。广州中山大学也多次向鲁迅发来邀请的电报,鲁迅经过一番认真考虑最后接受了聘请。1927年1月16日,鲁迅离开厦门经香港,于19日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至同年9月27日离开,他在广州生活了8个多月。

鲁迅来到广州第二天就住进了“大钟楼”上,它位于今天广州文明路广东省博物馆大院内,这大院从文明路向北延伸到现在中山四路的省实验中学,向西至德政中路龙虎墙,向东至越秀中路,当年为国立中山大学前身广东大学旧址,现在的钟楼早已成为广州鲁迅纪念馆了。

3月29日,
鲁迅从大钟楼迁至白云楼。白云楼位于广州白云路的东濠涌边,是民国期间法国人建的一座欧式建筑,离文明路中大很近,现辟为广州鲁迅故居。鲁迅在广州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幢楼居住。广州天气炎热,靠西的住房在夏天更难熬,恰东濠涌边又多蚊子,楼下还常有暗探盯梢,但他就是在复杂的环境中经常熬夜笔耕不辍,编辑了《野草》、《朝花夕拾》、《唐宋传奇集》,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特别是写了一批杂文辑成《而已集》,从中记录了他在广州期间的足迹与思想转变的过程。

   八 
上海 1927.10---1936.10

1927年4月15日以后,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的鲜血染遍广州城,反革命刽子手的魔爪伸向各个角落,鲁迅痛心疾首地离开了当时由革命策源地变为反革命策源地的广州。9月27日,鲁迅与许广平由广州鸿安旅店出发,踏上了太古轮船公司的“山东号”,经过香港、汕头、渡过五天海上生活,于10月3日来到新的战斗阵地----上海。鲁迅在上海的活动足迹,除了几处住所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鲁迅几乎每天都要去的内山书店和他最后一次出席社会活动的八仙桥青年会。

共和旅馆:鲁迅定居上海的第一个临时住所。

共和旅馆位于“爱多亚路三洋泾桥东首”长耕里689号,现在是延安东路158弄,江西中路东首,鲁迅当时住在二楼。共和旅馆在当时是属于设备较好的旅馆,有一百八十多房间。1931年“九.一八”前后,共和旅馆房屋已毁,原址已无痕迹。

景云里:现为虹口区横浜路35弄,鲁迅住过的三幢房子也仍如当年。

在共和旅馆短短五天,10月8日迁至景云里23号。景云里位于闸北横浜路,这是一条貌不惊人的普通弄堂,内有三排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三层楼房,建于1925年。西面为“大兴坊”,再西通宝山路,东临窦乐安路(今为多伦路)。23号在弄内第二排最后一幢,前门斜对着茅盾的后门。由于住所周围很不安宁,次年9月9日就移居到同排18号和周建人一家同住。不久,隔壁17号有了空房,因鲁迅喜欢住朝南又兼朝东,于是1929年2月迁入17号新居。

鲁迅在景云里居住期间,除了翻译作品外,还主编或和别人合编了许多刊物。如《语丝》周刊、《萌芽》月刊、《文艺研究》以及《朝花周刊》(和柔石合编,后改为《朝花旬刊》)、《奔流》月刊(与郁达夫合编)等。鲁迅与许多文学青年、国际友人等结成了深厚友谊。

拉摩斯公寓:鲁迅在上海的第二个寓所,由英国人拉摩斯建造,现名为北川公寓,位于四川北路2093号三楼四室。

1930年春,鲁迅因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反动政府密令通缉。经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介绍,1930年5月12日迁入北四川路194号A拉摩斯公寓三楼四号。这是一排钢筋混凝土的四层楼建筑,1978年加高了一层,坐南朝北,马路对面是工部局学校(上海沧陷时改为兴亚学院,现为复兴中学)。

鲁迅在拉摩斯公寓期间,撰写大量杂文,发表著译作品170余篇,同冯要峰一起编辑左联机关刊物《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揭露反动派屠杀青年作家的罪行。

大陆新村9号:山阴路132弄9号,鲁迅最后三年半居住的寓所。

1933年4月11日,鲁迅一家迁入大陆新村9号,当时是由内山完造用内山书店职员的名义租下来的。大陆新村是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于1931年至1932年建造的。共六排,61幢,9号是在第一条弄的最后第二幢。室外,在围墙和黑铁皮大门内,左边辟有一花圃,鲁迅曾亲自种植桃树、紫荆花和夹竹桃等。

在这里,鲁迅写下了280余篇杂文,翻译了《死魂灵》等外国文学作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还曾热情洋溢地致电党中央祝贺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当时,鲁迅还冒着生命危险,掩护过瞿秋白、冯要峰等共产党人在这里避居。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在此与世长辞。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许广平的指导下,经过修复整理,恢复了鲁迅寓所的原貌,于1959年1月1日正式开放,1959年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内山书店:鲁迅在上海最重要的活动场所。

1917年,在北四川路魏仁里(现1881弄),内山完造夫人内山美喜子创立内山书店。鲁迅在此认识内山完造并结成深厚友谊。随着书店业务的发展,1929年内山书店迁移到施高塔路(现名山阴路)11号,现属四川北路2048号。

内山书店可以说是鲁迅对外秘密活动的联络点,鲁迅去书店达五百次以上,购书一千册之多。

1981年9月28日,鲁迅诞生百年之际,内山书店旧址勒石纪念。

八仙桥青年会:鲁迅逝世前十一天,抱病参观。

八仙桥是过去的俗称,坐落在西藏南路、金陵中路西侧的一幢九层大楼,即现在西藏南路123号的淮海饭店。鲁迅曾在这里多次留下足迹,1933年3月18日,鲁迅在这里参加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分会执行委员会会议。逝世前十一天,鲁迅独自抱病来这里参观全国木刻第二回流动展览会,还资助二十元,帮助解决经费不足的困难。这是他在这里留下的最后一次足迹,也是最后一次出席公开活动。

鲁迅在上海的十年,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期间,在文化战线上,进行着激烈的“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鲁迅的处境十分险恶。他被迫先后三次迁居,又四次避难,避居地有花园庄旅馆、内山书店、千爱里3号、大江南饭店等等,那里都曾有过他的足迹和身影。

鲁迅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他留下的足迹和影响却是长远的。让我们一同追寻伟人足迹,去继承和发扬志士情怀。



侧栏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