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 网站无障碍 关于我们

首页   》   鲁迅知识


鲁迅和报刊

2016-12-05 11:03:16


  

鲁迅和报刊

鲁讯是杰出的报刊活动家。他曾经担任过《莽原》、《奔流》、《新青年》等10家刊物的主编和编委,指导和支持过《未名》、《鼓浪》、《晨报副刊》、《民报副刊》等8家报刊的编辑和出版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鲁迅共在103家报刊上发表文章740余篇。他把自己的生命“碎割在给别人改稿子,看稿子,编书,校字,陪坐这些事情上。”

鲁迅的报刊活动从1899年冬在上海《游戏报》应征写诗获奖时便开始了。1902年4月,鲁迅赴日本留学期间,先后给《浙江潮》月刊撰写了《斯巴达之魂》等多篇激昂慷慨的文章,得到好评。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在《浙江潮》、《河南》等杂志上共发表了小说、科学论文和译著十余篇。他回国后被推举为家乡绍兴《越铎日报》名誉总编辑,明确指出办报的用意是“促共和之进行,尺政治之得失,发社会之蒙复,振勇毅之精神”。在这期间,他还编辑出版了一期《越杜丛刊》。

鲁迅对于刊物的内容选择有着自己的要求,1930年2月,鲁迅在阐明《文艺研究》季刊的宗旨时道:“文字的内容力求其较为充实,寿命力求其较为久长,凡泛论空谈及启蒙之文,倘是陈言,俱不选入。”1933年,有人写信给鲁迅,征询对于办刊物的意见时,鲁迅的答复是:“(1)如办刊物,最好不要弄成文学杂志,而只给读者以一种诚实的材料;(2)用这些材料做小说自然也可以的,但不要夸张及腹测,而只将所见所闻的老老实实的写出来就好。”

现将鲁迅参与编辑和出版的报刊简要附录如下:

《奔流》

由鲁迅主持的刊物之一。鲁迅、郁达夫编辑,文艺月刊。1928年6月创刊于上海,北新书局发行,1929年12月终刊,共出15期。鲁迅为《奔流》编辑的“奔流专号”???,也是《奔流》的终刊号。

关于《奔流》出版的起因,据郁达夫说:“一些幼稚病的创造社同志,都受到了王独清等的煽动,与太阳社联合起来攻击鲁迅,但我始终认为他们的行动是越出了常轨,所以才和他计划出了《奔流》这一个杂志。……《奔流》的出版,并不是想和他们对抗,用意是在详介绍些真正的革命文艺的理论和作品,把那些犯有治病???的‘左’倾青年,稍稍纠正一点过来。”(郁达夫,回忆鲁迅,陈子善编,逃避沉沦——名人笔下的郁达夫郁达夫笔下的名人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鲁迅自己曾在致友人信中调侃编辑《奔流》的起因为:“现在颇有人攻击他,对我的更???。五月间,我们也许要再出一种期刊玩一下子。”

许广平曾说鲁迅期望《奔流》“把新鲜的血液灌输到旧中国去,希望从翻译里补充点新鲜力量。”

《奔流》整体上重视翻译作品,鲁迅注重丰富文学样,尤其是随笔类,但又与林语堂提倡的幽默小品文迥异。据粗略统计,《奔流》的翻译文章超过文章总数的一半。

郁达夫称“《奔流》这一段时期,我以为是鲁迅的一生之中,对中国文艺影响最大的一个转变时期。”

《莽原》

鲁迅主持的刊物之一。周刊。1925年4月24日创刊,为《京报》副刊之一。1925年11月17日停刊。1926年1月10日复刊,改为半月刊,改由未名社出版发行。1926年8月鲁迅离京后,由韦素园编辑。1927年12月停刊。共出48期。

鲁迅办《莽原》周刊时,本想多刊登“撒泼文章”,切实,具体而富有战斗性的议论;但是“寄来的偏多小说,诗。先前是虚伪的‘花呀’‘爱呀’的诗,现在是虚伪的‘死呀’‘血呀’的诗,呜呼,头痛极了!所以倘有近于议论的文章,即易于登出”。《莽原》共出版2卷,46期,于1927年11月25日终刊。《莽原》先后发表鲁迅的作品和译文40篇。其中有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点比喻》,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小说《眉间尺》(后改为《铸剑》)、《弟兄》等。

《新青年》

由陈独秀创办并主编的《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提倡和传播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刊物,月刊,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初名《青年杂志》,次年9月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编辑部迁北京,仍在上海发行。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改组,鲁迅成为编辑部成员之一。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接着发表《孔乙己》、《药》等小说和许多随感录。

《申报》

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辛亥革命后,先后由席子佩、史量才接办,成为著名报纸,曾反对袁世凯复辟、倾向抗日救国、支持十九路军淞沪抗战。还曾聘请李公朴,创办《申报月刊》、《申报年鉴》,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政;出版《自由谈》、《春秋》等副刊,鲁迅曾在《申报·自由谈》专栏用40多个笔名发表了130余篇文章。

《浙江潮》

由浙江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之一。孙翼中、王嘉矩、蒋智由等编辑,月刊。1903年2月17日创刊于东京,1904年初终刊,共出12期。该刊以“增长知识,激发志气”为主旨,分设“社说”、“论说”、“学术”、“时评”、“文苑”等专栏,宣传反帝爱国,抨击清廷,提倡建立民族国家,介绍西方政治、制度、学术等。鲁迅在日留学时,不少译著发表在《浙江潮》上,如《斯巴达之魂》、《地底旅行》等。

《萌芽》

鲁迅主持的刊物之一。鲁迅主编,月刊,以登载文艺作品和文艺评论为主。1930年1月创刊于上海,光华书局发行。1930年3月改为左联机关刊物,成为综合性刊物。因国民党政府禁止,改名为《新地月刊》,仅出1期即停刊。共出6期。在三十年代的反文化“围剿”中,《萌芽》月刊,起过重大作用。

《朝花旬刊》

鲁迅主持的刊物之一。鲁迅、柔石主编,多发表翻译文字。1929年6月创刊于上海。1929年9月21日停刊。共出12期。鲁迅曾在此发表过一些译文。

《十字街头》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之一,双周刊,鲁迅参与编辑,1931年12月21日创刊于上海,1932年3月5日被国民党政府查禁,共出3期。

《小说月报》

1910年7月创刊于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是鸳鸯蝴蝶派的主要刊物之一,是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先由沈雁冰、郑振铎主编,后由叶圣陶编辑。1931年1月,因淞沪抗日战争停刊。前后共出22卷,258期。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便发表在1913年4月出版的《小说月报》上。

《开心话》

《晨报附刊》的专栏之一。《晨报》的第七版,原为学术文艺版。由鲁迅提议,《晨报》第七版独立另出一页四小张,作为《晨报》附刊,与《晨报》同时附送。1921年2月《晨报》总编辑蒲伯英为尊重鲁迅原意,报眉仍用“附刊”,1921年10月12日正式出版。“开心话”、“新文艺”都是“附刊”的专栏,每周1期。《晨报》第七版原由李大钊主编,因李去北大教书,1920年起就有孙伏园主编了。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的第一章登在“开心话”专栏,从第二章起移在“新文艺”专栏刊出。

《文学月报》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刊物之一,先后由蓬子、周起应编辑,月刊,光华书局发行。1932年6月创刊于上海,同年12月停刊,共出6期。鲁迅在《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致《〈文学月报〉编辑的一封信》中,对《文学月报》第4期刊载的芸生的诗,发表了不同看法。芸生的诗题为《汉奸的供状》。

《文学生活》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刊物之一,由“左联”秘书处编辑,油印,半月刊。1934年1月创刊于上海,仅见1期。鲁迅在《致曹靖华》(350207)中称它“原是我们自己出版的”。

《文学季刊》

郑振铎、章靳以编辑,季刊,立达书店发行。1934年1月创刊于北平,1935年12月停刊,共出8期。鲁迅在《致萧三》(340117)中说:《文学季刊》“是北京办的,我亦投稿(改名唐俟),而第一期颇费周折,才能出版”。

《北斗》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刊物之一。丁玲编辑,月刊,湖风书店发行。1931年9月创刊于上海,1932年7月停刊,共出8期。鲁迅在《致台静农》(320618)中说:“《北斗》上题‘长庚’者,实皆我作”。

《动向》

《中华日报》副刊之一。《中华日报》系国民党改组派的报纸,1926年至1945年在上海出版发行。1934年由聂绀弩主编《动向》,撰稿人大多为左联成员。鲁迅的《古人并不纯厚》、《法会和歌剧》、《清明时节》等,就发表在《动向》上。

《论语》

林语堂、郁达夫、邵洵美编辑。专登载小品文的文学刊物、半月刊。1932年9月创刊于上海,时代书局发行。1949年5月停刊。主张“以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提倡“幽默”、“闲适”、“性灵”文学。鲁迅在《“论语一年”》中说,所谓幽默者,有时是“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收场大吉”。

《戏》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刊物。袁牧之编辑,月刊,中外书店发行。1933年9月创刊于上海,共出2期。另有《戏》周刊,是《中华日报》(上海出版)的副刊之一,袁牧之编辑。1934年8月19日创刊。鲁迅在《脸谱臆测》中所引伯鸿先生关于中国戏的象征手法的文章,发表在《戏》周刊第11期,题为《苏联为什么邀请梅兰芳去演戏(上)》。

《宇宙风》

林宇堂、陶亢德编辑。小品文半月刊。1935年9月创刊于上海。从50期起改为旬刊。后迁往广州出版。1937年8月至10月与《西风》、《逸经》出联合旬刊。一度迁往重庆,后又迁往广州。1947年8月停刊。共出152期。鲁迅在《“题未定”草(六至九)》中,对崇奉小品,标榜抒发“性灵”的《宇宙风》等,作了剖析,指出其文、其人不过是“‘中流’的下流,他就连剽窃也不会”。

《沉钟》

北京沉钟社编辑,文艺性刊物,周刊。1925年10月创刊于北京,次年8月改为半月刊,1934年2月停刊,共出34期。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沉钟社却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

《译文》

黄源编辑,月刊。1934年9月创刊于上海,生活书店发行,1937年6月停刊,共出29期。《译文》是当时介绍、翻译欧美文学的主要刊物,对外国文艺思潮和作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产生过积极作用。鲁迅与《译文》关系密切,曾给予支持和指导。

《国民新报副刊》

国民党左翼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办的机关报《国民新报》,于1925年12月5日出版。其副刊叫《国民新报副刊》。副刊分甲乙两种,甲刊由陈启修主编,专登载社会科学文章;乙刊是文学艺术,由鲁迅、张定璜主编。1926年,北伐前夕,国民党党部被封,《国民新报》于1926年2月10日停刊,甲乙两种副刊共出64期。这个报纸及其副刊,在当时是革命的前锋,战斗性很强。鲁迅《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中的许多文章,登在《国民新报副刊》上,如《“公理”的把戏》、《这回是“多数”的把戏》、《有趣的消息》等。

《京报》

北京出版的进步报纸,日报。邵飘萍任社长和总编辑,1918年10月5日创刊。因支持群众反对北洋军阀统治,1919年8月13日被安福系查封,1920年9月17日复刊。1924年邵飘萍请孙伏园办《京报副刊》并任主编,在鲁迅支持下,《京报副刊》于1924年12月5日出刊。鲁迅在《京报副刊》上曾发表过不少杂文,成为“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京报》于1937年7月停刊。

《现代》

由施蛰存、以及自称“第三种人”的苏汶即杜衡编辑,文学月刊。1932年5月创刊于上海,现代书局发行。1935年3月改为综合性月刊,汪馥泉编辑。1935年8月停刊,共出34期。该刊在文学上,提倡现代主义,发表戴望舒、李金发、施蛰存、穆时英等具有现代主义特点的诗和小说创作,形成自己独特的流派风格。鲁迅也曾登在《现代》上发表过一些作品。

《现代评论》

胡适、陈西滢等主办,综合性周刊。1924年12月创刊于北京,1927年迁往上海,1928年12月停刊。共出205期。《现代评论》是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学术、文学等方面的主要阵地,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潮方面起过作用。1927年“四·一二”后又投靠国民党政权。鲁迅当时围绕“女师大事件”、“五卅”惨案等,对《现代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特别是陈西滢等进行了尖锐地揭露和批判。

《读书生活》

综合性刊物,李公朴编辑,半月刊、上海杂志公司出版发行。1934年11月创刊于上海,1936年11月被国民党政府查禁,共出50期。鲁迅在《致刘炜明》(341231)中说:《读书生活》“是常受压迫的刊物”,并且经常为它写稿。

《新潮》

“五四”时期著名的刊物。综合性月刊。傅斯年、罗家伦、周作人先后任主编,北京大学学社团新潮社发行。1919年1月1日创刊于北京。分设“伦理”、“哲学”、“政治”、“文学”等专栏,刊登了大量反对旧伦理、旧道德、旧文学的文章,提倡文学革命、个性解放等。1922年3月停刊。鲁迅的许多文章和著作由《新潮》和新潮社刊登、发行。

《语丝》

周刊。创刊于1924年11月,鲁迅和周作人做了语丝派的首领,负责撰稿者除鲁迅与周作人两兄弟之外,还有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冯文炳、孙福熙、顾颉刚等人。当时大多是北京女子师大的教授,“意见态度也各不相同”,“但同时也在不意中显了一种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刊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周作人执笔的《发刊词》中明确提出:“我们并没有什么主义要宣传,对于政治经济问题也没有什么兴趣,我们所想做的只是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混浊停滞的空气。我们个人的思想尽自不同,但对于一切专断与卑劣之反抗则没有差异。我们这个周刊的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语丝》“大抵以简短的感想和批评为主,但也兼采文艺创作以及关于文学美术和一般思想的介绍与研究”。杂感、随笔、散文是它的主要特色。刘半农曾说:“就《语丝》的全体看,乃是一个以文学为体,学术为辅的小报。”后人甚至将《语丝》称为“小品文的王国”。

《波艇》、《鼓浪》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帮助厦大的文学青年成立了“泱泱社”和“鼓浪社”,并为这两个文学社团创办的《波艇》月刊和《鼓浪》周刊亲自撰稿、审稿、改稿并指导编印。“鼓浪社”主编的《鼓浪》周刊出版六期后停刊。



侧栏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