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5 11:03:37
鲁迅和社团
五四运动之后,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各自聚集组建文学社团。几乎每一个文学社团都创办一种或数种文艺报刊作为标帜与阵地,据统计,1921至1923年全国出现大小文学社团40余个,出版文艺刊物50多种。1925年后文学社团和相应刊物激增至100多个。
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后曾直接参与和指导过的文学社团主要有新青年社、新潮社、沉钟社、未名社、语丝社和莽原社等,据不完全统计,他支持和帮助文学社团编辑出版过的刊物有《越铎日报》、《民众文艺》周刊、《鼓浪》周刊、《波艇》月刊等18种刊物。
现将鲁迅参与及指导过的社团简要整理如下:
M·K木刻研究社
M·K是“木刻”二字的拉丁化拼音起首两个字母。1933年成立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校长刘海粟)。主要成员由周金海、张望、陈普之等。鲁迅在《〈木刻纪程〉小引》中说:“M·K木刻研究社,是一个历史较长的小团体,曾经屡次展览作品,……社员多遭捕逐,木刻也为工部局所没收了。”
一八艺社
1929年1月2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学生20余人,组建了一个美术团体,因为这一年是民国十八年,即命名为“一八艺社”。一八艺社曾多次得到鲁迅的指导和帮助。1931年6月11日至13日,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展览会时,共展出木刻、油画、雕塑等作品180余件,鲁迅为之作《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后收入《二心集》。1931年8月,鲁迅主持开办了由日本内山嘉吉主讲的木刻讲习班,学员13人中,一八艺社社员占6人。
无名木刻社
1933年底成立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主要成员有美专学生黄新波、刘岘等人。后改为“未名木刻社”。鲁迅在《致陈烟桥》(340419)中提的《木刻集》,即《无名木刻集》(系黄、刘的版画集),便是在鲁迅资助下得以出版。
莽原社
莽原社于1925年4月24日成立于北京。由鲁迅主编的《莽原》周刊作为《京报》副刊首次刊出。莽原社因出版《莽原》周刊而得名,《莽原》周刊的发行往往被视为莽原社成立的标志。
莽原社的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黄鹏基、尚钺、向培良、韦素园、韦丛芜等。鲁迅曾对莽原社有一段说明:“奔走最力者为高长虹,中坚的小说作者也还是黄鹏基,尚钺,向培良三个。
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莽原社也即停止活动。
未名社
1925年夏,鲁迅和韦素园、李霁野、曹靖华等共同创办了未名社。“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未名》半月刊是鲁迅支持创办的社团刊物之一。1928年1月创刊于北京,主要撰稿人有鲁迅、韦素园、李霁野、曹靖华等。他以发表翻译的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文学》作品为主,也发表其他作品。9月,未名社印行了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1926年1月10日,未名社创刊了《莽原》半月刊。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南京南下之前,未名社的审稿、编辑工作均由鲁迅主持。
1930年后,李霁野到天津任教,韦素园继续养病,鲁迅、曹靖华又远离北京,主持社务的韦丛芜在思想上与同人之间分歧越来越大,致使未名社的出版事务疏于管理,在经济上受到亏损。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于1931年5月1日声明退出未名社,其他同人也先后离散,未名社终于解体。
未名社先后出版鲁迅的书籍有:《坟》、《朝花夕拾》、《出了象牙之塔》、《小约翰》。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学组织。1930年3月2日,由鲁迅、茅盾、夏衍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同年10月加入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各地设有分部。左联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理论、行动纲领和行动方针,为粉碎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团结广大革命文艺家进行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左联下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组织,先后创办《北斗》、《文学导报》、《前哨》、《萌芽》、《拓荒者》、《文学月刊》等刊物。1936年春左联自动解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鲁迅为旗手,作连成为反对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的坚强堡垒。鲁迅三十年代的思想和创作和左联有密切关系。
狂飙社
文学团体。高长虹、向培良等为主要成员。1924年11月出版《狂飙》周刊(《国风日报》副刊)。1926年10月在上海光华书局出版《狂飙》周报。狂飙社成立时,曾得到鲁迅的支持。
鲁迅在《狂飙周刊》上唯一发表过翻译的日本伊东干夫的《我独自行走》。
语丝社
语丝社是以《语丝》周刊为依托,以鲁迅、周作人兄弟为灵魂的文学社团。在20年代的文坛上,它继承了《新青年》的优良传统,发扬“五四”精神,倡导“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现代评论”派称《语丝》或与鲁迅有关的人为语丝派。
铁木艺术社
1934年鲁迅编辑出版木刻集《木刻纪程》时,以铁木艺术社名义印行,该社并不存在。
鲁迅党
鲁迅在《答有恒先生》中,曾提到“研究系”等把常常和鲁迅往来的人称作“鲁迅党”或“语丝派”。
朝花社
鲁迅支持的文艺社团之一。1928年12月成立于上海。主要负责人为鲁迅、柔石等。先后出版《朝花周刊》、《文苑朝花·画刊》、《朝花旬刊》。亦称“朝华社”。1930年解体。
浅草、沉钟社
1923年3月林如稷和十几个爱好文学的青年创办了《浅草季刊》,7月5日起又在上海《民国日报》上编辑副刊《文艺旬刊》。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编选了浅草、沉钟社7位作家的12篇作品,约占该集总篇幅的1/4强。
沉钟社取名于一句德文诗“死也得在水底里用自己的脚敲出洪大的钟声。”《沉钟》周刊曾得到鲁迅的肯定,1928年4月,鲁迅在散文诗《一觉》里,表达了对《浅草》和《沉钟》停刊的遗憾,“可惜那《浅草》不再出版了,似乎只成了《沉钟》的前身。那《沉钟》就在这风沙澒洞中,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这使沉钟社同人受到鼓舞,他们开始常去拜访鲁迅。
泱泱社
1926年10月,厦门大学学生俞念远、谢玉生等在鲁迅的帮助下成立了泱泱社。
泱泱社原计划在1926年11月创办《波艇》月刊,可是没有书店肯接受出版,后由鲁迅把已经编好的稿件寄给上海北新书局,《波艇》创刊号才在1927年1月由北新书局出版。鲁迅曾为泱泱社成员审阅、批改稿件,也曾为《波艇》撰稿。鲁迅曾在《两地书》中谈及《波艇》中刊登的学生作品:或则受创造社的影响,过于颓唐,或则像狂飙社的样子,大言无实。……初学的人,也只能如此。
附:新青年社《新青年》和新潮社《新潮》参见《鲁迅和报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