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5 11:05:59
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中,鲁迅的创作之丰,影响之大,为散文世界树立了丰碑。他的作品,以奇“花”异“草”,装点着中国现代散文园地,以其特有的璀璨的艺术光华,闪耀于文坛,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鲁迅散文文辞优美,感情真挚,是对人类灵魂的一种逼视,是鲁迅最具个性化的精神创造,也是鲁迅心灵中熔铸的诗,是对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的捕捉,是鲁迅对生命、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的哲理性的思考。在他奇异诡谲又凄冷优美的文辞下,隐含着难以解读的深邃底蕴。
鲁迅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侧重于叙事。尽管这类作品也是至情的文章,但感情含蕴在叙事之中。另一类,是作者为了抒写自己的“小感触”(《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而作的,它抒情的成分更强烈,尽管也有叙事,但叙事成分较少。
在第一类散文中,以叙述作者自身经历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占较大的比例,有怀人之作,也有社会见闻。这一类的作品主要有《朝花夕拾》,还包括《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呐喊·自序》、《记念刘和珍君》、《记“发薪”》、《再谈香港》、《为了忘却的记念》、《我和〈语丝〉的始终》、《在钟楼上》、《忆韦素园君主》、《忆刘半农君》、《阿金》、《女吊》、《我的第一个师傅》、《“这也是生活”……》、《死》、《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我是种痘》等。
在第二类散文中,主要作品有《野草》,还包括《为“俄国歌剧团”》、《无题》、《战士和苍蝇》、《夜颂》、《秋夜纪游》、《白莽作〈孩儿塔〉序》、《半夏小集》、《自言自语》等。
以上分类只是相对而言,因为在《朝花夕拾》里有叙事成分较少的如《二十四孝图》,在《野草》中也有通篇叙事的,如《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鲁迅散文创作始于一九一九年的《自言自语》,至一九三六年九、十月间的《死》、《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最后一篇《因太炎先生而想到的二三事》写至一半,因病逝而未及完稿。鲁迅本来还想再写一本散文集《夜记》,有的已形成腹稿,但由于病情加重,最终没能写成。
1924年至1926年间,鲁迅以“野草”为总题,创作了一系列散文诗。《野草》共二十三篇,外加一篇《题辞》。《野草》主题深刻,构思独特,手法多样。具有较浓郁的寂寞、孤独以至哀伤的感情色彩。是鲁迅对生命、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的哲理性的思考,也是鲁迅心路历程的真实体现。
《野草》有一种摄人心魄的朦胧美和深沉美。它以其主题的哲理性,题材的幻想性,想象的荒诞性,手法的多样性,构思的严谨性,气氛的神秘性,文辞的优美性,为现代散文诗开创了新的格局。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诗的经典之作。
在《野草》的第一篇《秋夜》一文中,“奇怪而高”的天空,“默默地铁似的直刺”这一天空的枣树,“窘得发白”的月亮,“哇地一声”飞去的恶鸟,“青翠精致”的青虫,“作着好梦”的红花。这些具有象征色彩的意象群体,构成了“秋夜”的神奇世界,创造了无限深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宣露了内心复杂的感情。
序文《野草·题辞》是《野草》精神的凝练和集中,延伸和发展。《题辞》也说明鲁迅对《野草》的喜爱。
1926年,鲁迅以“旧事重提”为题,创作了一组散文《朝花夕拾》。鲁迅说,这些作品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指早年生活园地里初开的小花朵,“夕”指夕阳时分,“夕拾”暗示写作时的心境。“朝”(早年)花之上含有(今朝)“朝”露,而“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了”。《朝花夕拾》多用白描手法,以简洁的线条描写场景,勾勒灵魂,常于看似朴拙的摹写中显出灵性,使所状物象神态毕现。“朝花”的表现技法多样,对比、夸张、烘托、比喻等手段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语言别具丰采,明朗、响亮、洁净、优美、透明度极高,且色彩纷呈,或尖锐辛辣,既有情趣又有理趣。《朝花夕拾》为中国现代散文画廊提供了无数动人的形象。
鲁迅散文直面人生,注目于社会美。他没有写过纯粹的表现自然美的作品。鲁迅曾经说过:“我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其实,鲁迅并非如他说的不懂得欣赏自然美,而根本的原因在于写作时的心境。在社会黑夜、民族危亡的现实情况下,“心事浩茫连广宇”的鲁迅没有写作那种吟哦风花雪月作品的闲情逸致。他所关注的是与国家命运、前途相关的,能开掘和发现社会美的内容。这是鲁迅散文的重要品格。
鲁迅的怀人记实性散文,对于历史人物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日常生活来展现人物的品格美。在普通人身上发现美。鲁迅散文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喜剧美、音乐美和力之美。通过生动的画面,社会事件的描写,人物命运的展示,质朴的语言、简练而又富于表现力。
鲁迅散文无论从思想的深刻性、社会内涵的丰富性,还是从艺术形式的完美性来说,都堪称现代文学中的典范作品,真正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