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5 11:06:20
鲁迅的诗歌是一部伟大的“史诗”。他的诗为数不多,但却贯穿创作生活的始终。他最早的创作就是诗。鲁迅的诗立意高古,以意谴词,清词丽句。他的诗因其思想的精深、艺术的卓绝而被誉为“每臻绝唱”。(郭沫若《鲁迅诗稿序》)
鲁迅从1900年19岁时作《别诸弟三首》诗开始算起,(如果从读私塾时写试帖诗算的话,时间就更早。)到1935年12月5日鲁迅写下最后一首诗《亥年残秋偶作》。从目前所看到的共有七十九首,其中新诗十二首,旧体诗五十一题六十七首。
鲁迅诗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的诗,大部分记录作者的生活和抑郁的心情,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抱负。从青年时代起,他的诗篇中就表现出崇尚高洁的可贵思想。后一时期的诗,更显郁怒情深,肝胆照人。
鲁迅是深得古诗精华的诗人,从先秦、汉魏到唐代,屈原、曹植、阮籍、李贺、李商隐等著名诗人对鲁迅都有较大的影响。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充分吸收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他的旧体诗具有汉魏风骨,风骚体派,自成一家。他不多作旧诗,偶有所作,态度十分严肃,落墨之后,每有改动,有的甚至时隔多年,还会有所修改或抄写。
鲁迅赴日留学期间怀着高度的爱国热情,曾写下抒怀的七言绝句《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全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轩辕”指黄帝,中华民族的象征。这里指祖国和人民。
《自题小像》是鲁迅的言志之诗: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但是热爱祖国,使她强盛的心像被爱神之箭所射无计可逃,将自己的心意寄托给人民却不被人民所察知,我要用我满腔的热血奉献给我的祖国,用来浇灌新生的幼芽。
在诗中个人与民族,人生与社会,既沉重又悲怆,一种欲以生命拯救祖国的爱意在奔腾。一边是茫茫苦难大海,一边是赴死成仁的志士,一动一静在这里苍然交织;黑暗的长夜,不渝的爱意,誓死的决心,在此间喷吐。此诗情境深邃,其调高古,情致不羁,唤醒人们的情感,读来令人心魂俱动。此诗是鲁迅在21岁时所作,到51岁时,他又重新抄录了一遍,反映出鲁迅的追求终身不变。
鲁迅是新诗的创导人和培育人。他创作的新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拓荒的意义。他最早的三首新诗《梦》、《爱之神》、和《桃花》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接着又陆续发表了另外几首。鲁迅的这三首诗,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对新思想、理想的追求。他的新诗符合“五四”时期觉醒的新青年的思想,反映出“五四”运动的时代光采。他和当时的新诗人一起,为中国新诗的开创,跨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情真意切,是诗的灵魂,真情实感方能拨动读者的心。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是鲁迅对诗歌审美的要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是鲁迅诗歌的一大特点。
鲁迅的诗,饱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是他喜怒哀乐的形象化再现。他后期的诗作,深沉凝重的感情色彩浓郁,扣人心弦,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他挥毫赋诗,“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华盖集续编·小引》)他的诗如他的杂文,激情内聚,蕴含深沉,广博深邃,风格多样,形式活泼。“何期泪洒江南雨,更为斯民哭健儿”、“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诗中熔铸了深情和哀思。“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其中饱含着厚重的热切寄托。
一九三四年五月鲁迅写下《无题(“万家墨面”)》一诗: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无声”即“听乎无声”,其实却是怒吼、反抗的前奏,惊天动地的霹雳的预告。此句是全诗的核心。
这首诗是在无尽愤怒的沉默中所爆发的呼喊: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整个中国是一座黑暗的大监狱,千家万户就象囚徒一样,蓬头垢面,死于荒郊野草之中。面对如此野蛮的暴政,只有悲愤沉默,哪里还敢唱起动地的哀歌!祖国和人民正在受难,不由得心潮起伏,浩大无边,远接旷野天边。仿佛已经听到,在愤怒的沉默中,革命的惊雷在宇宙间震撼。
此诗意境广阔深远,感情深沉炽热,构思精巧、别致,语言凝练,一个“没”字,反映了整个悲凉凄怆的情景。一个“敢”字体现人民受压迫和内心的激愤。一个“连”字体现诗人伟大的胸襟。第四句“无声”与“惊雷”相映衬,照应了首联,又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无情揭露,悲愤控诉和轻蔑嘲笑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是鲁迅作的许多首诗的主题。这些诗,沉痛哀悼牺牲的战士,深切同情苦难的人民,热烈呼唤斗争的风雷,对革命前途满怀胜利的信心。鲁迅说过,他的诗“如此明白”(1935年2月4日致扬霁云信),所谓“明白”,就是爱憎分明,是反革命军事和文化两种“围剿”惨败的历史见证。
诗歌植根于生活,生活是诗歌创作的基本源泉。鲁迅注重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真实、意境的深广。他的诗以其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性和思想感情的真挚性而给人以无尽的魅力。鲁迅的诗歌哀乐动人,歌泣逼真。他的抒情咏怀之作,达到了促人深思、催人泪下的程度。鲁迅的诗就象杜甫的名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一样,其雄浑犀利可惊风雨,忧愤深广可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