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 网站无障碍 关于我们

首页   》   鲁迅知识


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纪念地 | 第一期:景云里、拉摩斯公寓

2024-01-19 10:43:08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在窦乐安路(今多伦路)中华艺术大学成立,这标志着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进入了新阶段。

“左联”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大批进步的文艺青年迅速成长,加强了左翼文化运动的阵营,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在鲁迅的推动和直接参与下,新兴木刻异军突起,在文艺大众化方面贡献卓著、影响深远。

为赓续红色文化,从今天开始,我馆将鲁迅推出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纪念地专题。

此为第一期:鲁迅寓所景云里、拉摩斯公寓

 

景云里

景云里位于今横浜路35弄,建于1925年,西面直通宝山路,东临窦乐安路(今多伦路),弄内有3排民国14年(1925年)建造的、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石库门3层楼房。

1705631337692462.jpg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的鲜血染遍了广州城,鲁迅对许广平说:“一同走吧!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就这样,同年9月27日,鲁迅与许广平乘太古轮船公司的“山东号”,从广州出发,经香港、汕头,到达上海。


初到上海时,鲁迅与许广平暂住共和旅馆,10月8日迁居景云里23号。这是弄内第2排最后一幢房子,前门斜对茅盾家后门。叶圣陶、周建人等文化人士已在此居住。由于住所周围很不安宁,1928年9月9日,鲁迅移居到同排18号与周建人一家同住。不久,隔壁17号空出,鲁迅喜欢它朝南又兼朝东,于1929年2月21日迁入17号新居。为图两家往来方便,将17号与18号之间打通并设一木门,仍从18号后门进出。


1705631420338206.jpg

景云里弄口

 

鲁迅在景云里生活了两年七个月,这是他在上海最初居住的地方。期间,结识了冯雪峰、柔石、殷夫等共产党员和文学青年,还结识了内山完造、史沫特莱等外国友人,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705631465857092.jpg

鲁迅在景云里寓所,摄于1928年

 

1705632684223612.jpg

景云里17、18号

 

 

拉摩斯公寓

拉摩斯公寓坐落于北四川路底,当时的地址为北四川路192-195号;现拉摩斯公寓的住宅对应4个门牌号,由东向西分别是四川北路2081、2087、2093、2099号。1923年12月,由西班牙建筑师阿贝拉多·拉富恩特( Abelardo Lafuente) 设计,也有将他音译为阿韦拉多·乐福德,建于1924年。除早期的传教士建筑师外,阿贝拉多·拉富恩特是有记载的近代上海唯一的一位西班牙建筑师。

拉摩斯公寓为古典主义建筑,坐南朝北,是一幢钢筋混凝土的4层楼房,南北两面均有门梯通往底层,这个设计在西班牙建筑中很常见,而中国建筑却鲜有此类结构,可以说拉富恩特用西班牙建筑语言赋予了拉摩斯公寓独特的魅力。

1705631619525564.png

拉摩斯公寓立面示意图

 

1930年春,鲁迅因被国民党政府密令通缉处境危险,经内山完造介绍并以其名义租下此处3楼4室一个单元,同年5月12日迁入。该寓所是一个套间设计,内分会客室、卧室、餐厅、厨房、浴室以及作为储藏用的小间等,共8间。最北面临街的大间,鲁迅将它用作会客室兼藏书室,有时还作为自己的卧房,房间里有两扇落地长窗,窗外是阳台,书桌放在左首的长窗前。中间倒L形的过道两侧为两间卧房,卧室朝南的窗户望出去是两个天井,天井的设计很有西班牙建筑特色。中间是餐室,亦是过道,浴室的东侧为小间,厨房东侧通后门扶梯,直至楼下后弄堂。

1705631643811524.png

我馆研究者绘制的鲁迅寓所户型图

 

鲁迅在拉摩斯公寓居住了近三年。在这里,鲁迅会见红军将领陈赓,两次掩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瞿秋白和他的夫人杨之华;在得知左联五烈士遇害消息后,与冯雪峰一起赶写文章,编辑左联机关刊物《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为日本友人增田涉讲授《中国小说史略》;期间还发表著译作品170余篇。

 

1705631666835016.png

拉摩斯公寓外观

 




侧栏导航